在 2025 年市城管局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青年同仁
们一起交流思想、分享感悟。刚才听了几位同事的发言,深受启
发。作为一名进入城管队伍不久的年轻干部,要说工作成绩,实
在是乏善可陈,但要说困惑、思考和成长,确实有一些心里话想
向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事共勉。所以,我今天发言的主题,
更多的是关于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与反思。
一、初入“战场”的迷茫从“照本宣科”到“脚下沾泥”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刚穿上这身制服时的激动与自豪。那
时,我手中捧着厚厚的法律法规汇编,心里装着满满的城市管理
条例,以为自己手握标尺,可以去丈量和规范城市里的一切不完
美。我觉得城市管理工作,就像解一道道数学题,有法可依,有
章可循,黑白分明。
然而,当我真正走上街头,才发现现实远比书本复杂。我遇
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处理占道经营的摊贩。按照规定,这
是明确的违法行为,需要取缔。当我第一次尝试“照本宣科”,
对一位卖红薯的老大爷背诵相关法律条款时,我看到的是他布满
皱纹的脸上写满的茫然与无助。那一刻,法条是冰冷的,但老大
爷的眼神是有温度的。我开始思考,我的职责究竟是简单地清除
一个“不规范”的摊点,还是去面对和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和他
背后的生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会议上强调的,要完成
从“照本宣科”到“脚下沾泥”的作风转变,其内涵之深远。“脚
下沾泥”不仅是要求身体力行、深入一线,更是要求思想上贴近
群众,情感上理解群众。我意识到,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由无数
个像这位老大爷一样的个体组成。城市管理,如果失去了对“人”
的关怀,即便市容再整洁,也终将失去其应有的温度和活力。正
如一些实践经验所分享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处于一个转变时期,
执法中遇到的复杂情况远超想象,需要执法者具备严谨的态度和
灵活的方法。我的工作,不是与群众的对立,而是站在城市和群
众之间,寻找法律尊严与民生温度的最大公约数。
二、在矛盾焦点的成长在与群众的“对话”中探寻平衡
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多地被推到各种矛盾和投诉
的风口浪尖。从夜间施工的噪音扰民,到餐饮店的油烟排放;从
业主违章搭建的投诉,到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每一件看似琐碎
的小事,背后都牵动着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在这些拉锯和碰撞
中,我逐渐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核心——对话。
我曾处理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某老旧小区的二楼住户投诉,
说一楼新开的餐馆油烟和噪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要求
我们立刻关停。我带着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发现居民的投诉
基本属实,餐馆的排烟管道确实安装不规范。起初,我们想直接
依据法规下达整改通知书。但餐馆老板情绪激动,他表示自己刚
投入全部积蓄创业,如果停业整改,损失巨大。而楼上住户则
态度坚决,声称一天不解决就一天不罢休。面对这种剑拔弩张的
局面,我深知一张罚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我记起在处理群众矛盾时学到的经验,耐心倾听是建立信任的第
一步。于是,我决定当一个“调解员”。我先是安抚双方情绪,
然后分别与他们深入沟通。对楼上住户,我承诺一定依法处理,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餐馆老板,我解释了法律规定,也表达
了对他们创业不易的理解,并主动帮他联系环保设备公司,寻找
性价比高的整改方案。来回跑了四五趟,开了两次协调会,最终,
餐馆老板同意加装高效油烟净化器并调整排烟口位置,楼上住户
也同意给予一定的整改时间。问题解决后,那位之前态度强硬的
二楼阿姨,见到我时笑着说:“小伙子,难为你们了。”这一声
“难为”,让我百感交集。它让我体会到,群众并非不通情理,
他们要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被尊重、被倾听的过程。我
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扮演城市“翻译官”和“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