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县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县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推进会,主 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 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 势和挑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受县委 XX 书记委托,我讲几点意见。 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最亮丽的名片。一座城市的 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集中反映了城市的 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县域长远发展的重要抓 手,全县上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推动城市面貌和市民素质实 现了双提升,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县城”这是对我们过去努 力的最高肯定,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新起点。 但是,荣誉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文明创建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全国文明城市的更高 标准,对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 少短板和弱项。我们必须坚决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麻 痹思想和松劲心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以“归零” 的心态再出发,高质量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用我们干部的 “辛苦指数”,持续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文明指 数”。 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文明城市常态 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重大意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工作,首要的 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领会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推进常态化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 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 民城市为人民。文明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 上推动城市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城市外在形象的“美颜”,更是 城市内在品质的“塑魂”。通过常态化建设,我们可以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本向 XX 汇聚;可以不断 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我们打造的“XX 智慧渔业项目”,通过数 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成功入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正是城市文 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把文明城市建设融 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让文明成为 XX 高质量发展 的最厚重底色。 第二,推进常态化建设,是顺应群众新期待、创造高品质生 活的核心举措。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 众生活得更美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城市的要求早已 超越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对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 服务、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了更强烈的期盼。文明城市建设,正 是回应这种期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通过常态化 建设,持续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环境卫生、公共安 全等“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让市民在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中,拥有更多的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民心所向。 第三,推进常态化建设,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 力的战略选择。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城市之间的比拼, 早已从单纯的经济指标,扩展到包括文化、环境、社会治理在内 的综合实力较量。文明,就是一座城市最具吸引力、最有竞争力 的软实力。一个文明的城市,必然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 令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要通过常态化建设,持续擦亮 XX 这张 “金字招牌”,不断提升 XX 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所 有生活在 XX 的人感到自豪,让所有来到 XX 的人感到温暖,让 “文明 XX”成为我们最响亮的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精准破解文明城市常态 化建设的瓶颈与难题 肯定成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信心,正视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找 准方向。当前,我县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顽疾”和新出现的“短板” 依然突出,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攻克的堡垒。 一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标精细化、常 态化的管理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少“盲区”和“死角”。比 如,在交通秩序方面,“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部分路段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屡禁不止,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的交 通拥堵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出行体验。在环境卫生方面,背 街小巷、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的“脏乱差”现象存在反弹回潮 的风险,建筑工地的“泥头车扬尘”问题、沿街商铺的“门前三 包”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痛点。 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城市的“面子”和群众的“心 情”,反映出我们的管理还不够精细、不够到位。 二是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风尚有待进一步培育。文明城 市的主体是人,市民是文明创建的最终受益者,更是最重要的参 与者和建设者。虽然我们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市民的文明意识有 了普遍提高,但一些不文明行为依然存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根绝;排队“加塞”、言语粗俗等 行为仍需持续引导;文明养犬、垃圾分类等新风尚的养成还需要 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引导工作还需往深里走、 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市民文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