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
神 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
家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将加快农
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
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市作为区域
中心城市和经济强市,同时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
农业发展区和城乡融合示范区,肩负着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上走在前、作示范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会精
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
当,全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中国式现
代化建设我市实践筑牢“三农”根基。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
命感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三
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
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
吨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现代种业、智慧农业、设
施农业加速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
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
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守
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学习运
用“千万工程”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城乡融合
步伐加快。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
小,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立足我市、
面向未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这关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成色与根基。我市建
设区域中心城市,必须是全域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有农业农村
的短板。农业基础稳固、乡村繁荣美丽、农民富裕富足,是我
市提升综合承载力、辐射力、影响力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农
业农村现代化,才能真正建成“高质高效、宜居宜业、富裕富
足”的现代化都市。
(二)这关乎经济强市建设发展的安全与韧性。作为大型城
市,我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安全极端重要。加快农业
现代化,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是应对风险挑
战、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广阔的乡村腹地
是城市生态屏障、休闲空间和战略纵深,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
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韧性。
(三)这关乎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与质量。我市仍有相当数
量的农村人口,即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未来仍有数百万人在
乡村生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让
我市的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题
中应有之义。
二、把握四种关系,科学谋划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
径
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我市重要讲话指示精
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系统推进。在实践中需着重把握好以下关系,探索
具有我市特色的路径。
(一)准确把握统筹战略目标与我市特色的关系。既要锚定
国家部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又要立足我市都市型现代
农业定位和城乡高度融合的特点。我市路径。突出“服务城
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功能,大力发展都市近郊型高效农
业、现代种业、智慧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强化以城带乡、以
工促农,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向乡村深度延伸
覆盖,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我市样板”。
(二)准确把握整体推进与分类施策的关系。我市下辖
县(市)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差异明显。既要坚持统一规划
引领和基本标准,又要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彰显特色。平原地
区重点发展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粮食生产和高效设施农
业;环城等近郊区域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精品果
蔬;山区丘陵地带重点发展特色林果、生态养殖、乡村旅游。
避免“千村一面”,打造各具风韵的“我市版富春山居图”。
(三)准确把握传统根脉与现代气象的关系。我市拥有深厚
的农耕文明底蕴和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现代化进程中,必须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市行动。敬畏历史、敬畏文化、
敬畏生态,在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古
树名木、乡土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农耕文明、黄河文化
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时代气息
的美丽乡村,留住“我市乡愁”。
(四)准确把握政府主导与农民的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
化,政府要发挥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公共服务、法治保障
作用,但根本动力在于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我市着力点。完善
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机制,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进
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合法权益。多采用示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