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上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各位代表:
从今年开始,我国将实施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
。根据《建议》的精神,国务院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
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报告
,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全国
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
奋斗,开拓创新,各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8940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3%。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效益改善的基础上,2000年国家财政
收入达133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5%。主要工农业产品
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产业结构调
整取得积极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
余的历史性转变。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工业生产能力取得
成效,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不断推进。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
产业迅速成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能源、交通、通
信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
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
进展。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相当
一部分在境内外上市。企业扭亏增盈成效显著,2000年国
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为1997年的
2.9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在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私营、个体经济有了较
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
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
增强。财税体制继续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镇住房
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
成。对外经贸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2000年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亿美元
,分别比1995年增长69%和67%。出口商品结构改善,机
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提高。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
大,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吸收外资规模增大、质量提高。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94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
79.6%。国家外汇储备2000年底达1656亿美元,比1995年
底增加920亿美元。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分别达到
2253元和6280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4.7%和5.7%。市场
商品丰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平均每年增长10.6%。城乡居民住房、电信和用电等生活
条件有较大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五年增长1倍多,股票
、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迅速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
少,“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863”计
划顺利实施。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
术领域获得一批重要成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新进
展。部门所属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基本完成,其他
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进
程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扩大高校招生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
力度明显加大。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
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成效。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取得新的进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香港、澳门回归祖
国以来,“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卓有成效,香港、澳门社会稳定,经
济发展。
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
二步战略目标,为实施“十五”计划、开始迈向第三步战
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
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九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克服重
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我们成功应对了国际突发事件
的挑战,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既克服“九五
”前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又抑制了中后期的通货紧缩趋势
,并战胜了严重的水旱灾害。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江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诸多矛盾和困难交织的局面
,运筹帷幄,及时作出一系列正确决策和部署,全国上下
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
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国各族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关
心与支持祖国建设和统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
“九五”时期的实践,丰富了我们按照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经验
。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
硬道理。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
而为处理好其他矛盾提供了基础。同时,坚持两手抓、两
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
法制建设,为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
会环境,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
取向和力度。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注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成功实现“软着陆”。在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时,坚持扩
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实践中不
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既增发国债、扩大投资,又适当增
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鼓励增加消费,从两个方面
拉动经济增长。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和严厉打击走私等措
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平衡国际收支,稳定人民币币
值。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利率等多种手段支持经济
增长,同时注意调节货币供应量,引导信贷投向,防范和
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把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根
据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现实状况,把国债投
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增加对农业和科技、
教育的投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利用生产资料生产能力
相对富余的时机,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既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复杂、
困难的情况下,改革没有停滞,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有序
地向前推进,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始终注意使改
革的力度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在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
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利益关系时,高度重视和采取各种政
策措施,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
,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
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从
总体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和社
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
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
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
的体制因素仍很突出;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
力较弱;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
化;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收入差距拉大;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重大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少也同我们工作中的
缺点和错误有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
,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展望新世纪初的国内外形势,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
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
整,周边国家正在加快发展。国际环境既对我们提出了严
峻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
史性机遇。从国内看,我们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
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又会带来一些新的
问题。各方面任务十分繁重,许多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
,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我们也
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实现国民经济较
快发展。
根据“十五”期间的形势和任务,《纲要》提出今后
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
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
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
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
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
步完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开展;就业渠道拓宽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
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
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
进展。
“十五”计划《纲要》,体现了以下重要指导方针。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强调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在提高效
益的前提下实现较快的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才
是真正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
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个速度
虽然比“九五”实际达到的速度低一点,但仍然是一个较
高的速度。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付
出艰巨努力。同时,由于国际国内都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计划的预期目标要留有余地。这样,有利于引导各方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上,也有利于防止经
济过热和重复建设。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
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
,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
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
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
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经济发展和结
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今后五年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
体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把发展科
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振兴
科技,培养人才,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
城乡人民生活,既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扩大
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要坚持把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摆在重要位置,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
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高
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十五”计划《纲要》突出了战略性、宏观性、政策
性,减少实物指标,增加反映结构变化的预期指标;围绕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应
的政策措施。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
手段。在计划制定方法上,力求提高社会参与度,使计划
制定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各有关方
面达成共识的过程。
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全局的重大问题。“十五”期间要把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
基本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
工作的首要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是提高农业经济效
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
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
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水
产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
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提高商品率。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
,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发展
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提高农业的后续效益。
引导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发展小城
镇,繁荣小城镇经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拓宽农民
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
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
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加强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
和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调整结构要因地制宜,依据市场
规律,维护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
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
改革。根据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新情况,继续深化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在适当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的同时,粮食主销
区要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通过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
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中央储备粮的轮换与调控,保证
粮食需要。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坚持“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中央财政继续给予资金
支持,以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的优势。这样做,既可为主
产区腾出粮食销售市场,促进粮价合理回升,也有利于推
进主销区农业结构调整,全面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好基
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
可逾越的“红线”。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乡统筹
、村提留和其他面向农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费,同时适
当提高现行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税率。这是保障农民合法
权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要在总结安徽省试点经
验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步伐。同税费改革相结合,精简乡
镇机构,裁减人员,减少村组干部补贴人数;有条件的地
方,适度撤并乡镇。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适
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加快农村
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
治理结构,落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农村信用社要坚
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
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
。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投入,加
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抓紧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和病
险水库加固,提高防洪调蓄能力。着力抓好大型灌区节水
工程改造,积极开展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
。加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农业综合
开发。继续加强农村电网、通信、广播电视、道路、供水
等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继续搞好农村扶贫工作。“八七”扶贫攻坚任务虽已
基本完成,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仍是一项长期
而艰巨的任务。要继续加大扶贫力度,重点做好中西部少
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
。坚持开发式扶贫,多方面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扩大以工
代赈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把
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
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抓好几个环节。一是围绕
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在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材及
建筑等行业,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艺
和装备水平。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
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振兴
装备制造业,开发制造急需的大型高效和先进成套技术装
备。三是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
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
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
和依托。四是积极支持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充分发挥
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水平。以资
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接续和替代
产业。
与此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继续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
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
,并严禁转移重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
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要实施破产关闭。积极疏通和逐步
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实际出
发,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关键集成
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形成我国高新技
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发展软件产业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
、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数字化、
网络化技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地结合起来。
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
源战略问题。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
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
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
,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
,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
和建设。要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管道系
统的建设,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
系。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是资源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千方百计节约和替代石油,加快石
油和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并尽快建立
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积极推进大型煤矿改造,建
设高产高效矿井,重视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
现有发电能力,积极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
火电,适度发展核电。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推进全
国联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厂网分开、竞价上
网。重视发展各种新能源。
加快发展服务业。这是促进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
要途径。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
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
务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房地产
业、社区服务、旅游、餐饮、娱乐、健身等产业,增加服
务内容。要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
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
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十五”期
间要突出重点,搞好开局,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建设,力争五到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使科技、教
育有较大发展。
要集中力量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
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把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开
发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规划,合理配置,努力提高水的利
用效率。有步骤而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