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二十届中央
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
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
全性相辅相成,完整性和先进性构成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础,安全
性则为完整性和先进性提供基本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质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先进
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既强调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变革,又注重
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其所具有的创新、渗透、融合、绿
色等显著特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建
设要求高度契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先进性和安全性,需要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精准发力。
1.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完整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产业链条合理
性、关联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全产
业链特性,但在部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在一些高端产业和
关键环节面临技术瓶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
整性,关键在于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多层
次产业协同。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关键点,以非
对称策略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是提升现代化
产业体系完整性的要旨。为此,应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力,加
速推进“数实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智转型,引导更多市场主体
“上云、用数、赋智”,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体根基。加快
补齐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短板,通过汇聚新要素、
催生新模式加快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
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多样性。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化特征,着眼完善国内大循环产业链
条,加强产业协同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长
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可以发
挥各自比较优势,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经济等领域
强化协同分工与资源共享。中西部地区则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继续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区
域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单一产业链的完善,更能促进
产业链的跨行业协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动力电池、智
能网联、储能、智能电网深度联动,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
发展,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销售、运营的完整闭环。从系统论
角度看,这种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的整体性发展,使整个产
业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动态适应能力得到极大优化。有鉴于此,
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应加快构建“技术—
产业耦合”生态系统,推动跨领域知识与资源的整合,加强中小
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协同,拓展产业跨界融合新空间。
2.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
先进性是对产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
方位检视,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新质生产
力在推动生产力要素组合优化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通过培养人
才队伍、研发新型生产工具、引入新型生产要素,大幅提升现代
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
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5G 网络和人工智能
的广泛部署应用不仅提升了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无人
驾驶、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光伏产业的技术革新使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提升了产品转换效率,为全球低碳发展贡献
了中国方案。面向未来,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更好支
持各类创新主体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
题,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
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塑造产业创新能力新优势。另一方面,
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增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