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释放南方地区冰雪经济潜能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成功举办,一场场精彩比赛
不但点燃了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更好展示出冰雪经济的发展前景。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冰
雪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
济提出要求。冰雪经济不仅是我国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而且成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核心,融合旅游、运动、装备制造、
文化创意等多元业态的综合经济体系。冰雪经济具有产业链条长、
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的特点,能够通过产业链延伸,激活装
备制造、数字服务等关联产业,在推动增长、调整结构、促进城
乡融合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4)》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从 2015 年的 2700 亿元增长
至 2024 年的 97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各地
的发展实践也体现出冰雪经济的广阔前景。在吉林省,2023 年
至 2024 年冰雪季接待游客 1.25 亿人次,同比增长 121%;旅游
收入 2419 亿元,同比增长 140%。在黑龙江省,2024 年至 2025
年冰雪季,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 121 万人次,同比增
长 10%。南方地区一些省份也看到了冰雪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
积极谋划,聚焦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开展文旅体融合活动。相
关研究报告显示,浙江省、江苏省的雪场数量分别达到 23 个和
22 个,分别排全国第 11 位、13 位。从室内滑雪场数量看,长三
角地区有 15 家,居全国第一位。可以说,冰雪经济正在打破由
气候、地理形成的天然屏障,“专业运动+大众娱乐”与“北上南
进+主客共享”的模式正在形成。
经过多年发展,北方地区已经形成“资源开发—设施建设—
服务输出”的完整链条,南方地区虽然实现了局部突破,但在实
践中还面临不少困难。技术成本较高,人工造雪能耗占雪场运营
成本的近 50%;产业链条较为脆弱,南方冰雪装备国产化率较低,
高端造雪机、压雪车等进口依赖度较高;消费市场还需进一步培
育,企业同质化竞争趋势较为明显。从总体上看,冰雪经济呈现
出“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主要源于自然禀赋的硬约束,北方一
些地方年均雪期超 140 天且积雪稳定性高,南方则更依赖人工造
雪。地方文化的软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方冰雪文化底蕴深
厚,但南方消费者对冰雪文化的认知还有待增强。
当前,改变冰雪经济“北强南弱”局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着眼于全方位扩大内需,更好释放消费潜能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