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
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
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金融服
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深刻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
险的根本举措”。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
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
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正确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
必须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新时代的金融发展要回归本源
经济兴则金融兴,经济强则金融强。实体经济是促进我国经
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从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视角看,实体经济是以产业资本循环为核心的价值创
造活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中的生产与流通过
程是金融活动的基础,金融服务于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的需
要,伴随生产和积累的发展而发展。在产业资本循环中,闲置货
币有规律地产生并由信用体系集中进而转变成生息资本,催生债
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促使金融活动逐步扩大发展。金融通过
动员闲置资金、提升周转速度等方式,能够提高实体经济创造价
值的能力。在经济循环中,实体经济的供求循环发挥着基础性的
作用。如果实体经济循环畅通,经济、金融就能平稳健康发展;
如果实体经济供求循环不畅,金融发展也会困难重重,因为只有
强健的实体经济才能支撑金融的繁荣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关键在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
群众需要”。新时代的金融发展应回归本源,服务于实现社会主
义生产的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其内在要求。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下,金融业的发展以资本为中心,服务于资本利益
最大化,金融是资本逐利的工具并能够在资本竞争中突破社会生
产的绝对界限,最终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活动,是党领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金
融实践,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要求不断适应人民群
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
推动共同富裕。因此,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必须坚持惠民导向,开
发更多满足群众医疗、养老、教育培训等方面需求的金融产品,
让那些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通过不断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
循环。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新时代的金融发展须增强服务实体
经济的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的健
康发展,是国家发展重要的竞争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金融活动能够高效地将社会闲置资金转化为扩大生产的再
投资,通过提升周转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借助信用制度分
散风险,来促进市场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长期
革命、建设进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有效的货币金融体系,
稳定了经济秩序;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关头,研究解决了金
融领域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采取系列举措防范金融风险;党
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