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悟:坚守规划初心 谱写城市新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感 悟:坚守规划初心 谱写城市新篇 同志们: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 举旗定向、擘画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发展的 根本遵循,是我们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行动纲领。作为市自然 资源和规划局一名领导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会议精神的 核心要义转化为精准规划、精细管理、精心保护的生动实 践,切实肩负起塑造现代化城市新风貌的重任。下面,我结合 部门职责与城市发展实际,谈几点学习认识和落实思路。 一、战略领航,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凝聚城市发展伟力 (一)深化规律认识,锚定人民坐标。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 心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 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 必须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尺。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处在城市空 间资源配置的源头,更要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城市规律、践行 系统理念。城镇化进程由量向质转变,意味着必须彻底扭转以 规模扩张为主导的传统模式,牢固树立内涵发展、品质提升、 精明增长的鲜明导向。要深刻领会“三个深刻把握”的战略深 意——把握历史方位、把握目标定位、把握内涵式发展取 向,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整体性、系统性规划与治 理。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必须坚决摒弃“摊大饼”思维,着 力推动空间结构优化、发展动能转换、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确 保城市发展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行稳致远。 (二)聚焦核心使命,扛稳规划之责。系统谋划是引领城市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 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赋予了我们规划部 门更为核心的历史使命。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不仅要解决好规 模、结构、布局这些空间维度的问题,更要统筹处理好当下与 未来、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局部与整体等深层关系。这 必然要求我们以更高站位审视规划的战略价值与综合效应。落 实会议精神,首要在于将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部署具体化于 空间蓝图。要围绕提升“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承载力的目 标,科学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分类指导县城提质,细化差别化 的空间政策工具箱;协同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以空间规 划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完善市民化住房、产业、公 共服务空间保障机制。每一项规划决策,都应经得起发展成效 与群众口碑的双重检验。 (三)坚守底线红线,筑牢安全根基。安全韧性是现代化城 市的基石支撑。“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 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韧性城市的重要论述,对我们 坚守规划底线提出了铁的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处于空间 治理的前端关口,必须把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命线工程安 全内嵌于空间决策体系,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根本转 变。要刚性守牢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规划空间底线,严格落实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刚性管控。对 危旧房改造、超高层建筑管控、老旧管网改造等涉及安全的工 程,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用途管制等环节,必须树牢风险 意识,压实安全责任链条。每一寸空间的规划使用,都应以人 民安危为重,构建起应对未知挑战的坚实韧性屏障。 二、靶向发力,聚焦核心任务,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新效能 (一)空间治理篇。优化布局强基础。一是重构空间发展坐 标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 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重大部署。高水准完成 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与传导,健全国土空间 基础信息平台。坚持“增存并举”,严控新增城乡建设用地规 模,大力挖潜存量低效用地,优先保障国家、省重大战略项目 落地。全域统筹产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优化布局,精 准实施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单元精细化管控,推动形成与 高质量发展适配的空间秩序和结构效益。二是重塑用地保障新 机制。深刻践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 位”要求,稳步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大力支持保 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 工程用地需求,研究适配的土地供应新模式与新政策工具包。 深入实施“标准地”出让和“交地即交证”模式,探索存量工 业用地转型升级(M0)等创新机制,破除低效用地盘活的政策 瓶颈,以优质、高效的用地服务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与动能转 换。三是织密综合交通经纬网。围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纲要与全市发展需求,完善多层次交通网络协同规划。重点做 好干线铁路、城际轨道、市域(郊)铁路等重大线性工程的用 地预审和规划选线协调。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 式为引领,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综合开发与功能混合。 加快构建市域范围内便捷高效的通勤圈,实现城镇密集区域公 共交通无缝衔接,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优化完善慢行系 统网络、静态交通设施规划布局。 (二)品质提升篇。宜居韧性双驱动。一是塑造城乡风貌辨 识度。坚守“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原则,以城市 设计为抓手强化特色风貌管控。重点推进总体城市设计传导实 施及重点地区(如*历史文化街区、*新城核心区、*景观廊道沿 线)详细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