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高校专题党课上的讲话:永葆敬畏之心,筑牢思想堤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高校专题党课上的讲话:永 葆敬畏之心,筑牢思想堤坝 同志们、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次专题党课,主题是“永葆 敬畏之心,筑牢思想堤坝”。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结合当前全 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违规吃 喝”这一顽瘴痼疾,与同志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党性分析和思想交 流,共同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纪律之弦。在高校 这片立德树人的圣地,我们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员教师,肩负的 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是塑造灵魂、引领风尚的时代 使命。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乎党的形象,关乎教育的纯 洁,关乎下一代的成长。今天这堂党课,既是一次集中的警示教 育,更是一次严肃的政治点名。 一、深刻洞察,准确把握违规吃喝问题的极端危害性与复杂 顽固性 作风问题无小事,吃喝问题是作风问题的“晴雨表”。我们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违规吃喝绝不是什么无关痛痒的“小 节”,更不是所谓的“人之常情”,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它的危害,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是我们必须以“零容忍”态 度坚决面对的政治大敌。 首先,违规吃喝是腐败滋生的“催化剂”和“温床”。纵观 近年来查处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很多都是从一顿饭、一杯酒开 始的。一些人认为,吃顿饭、喝点酒是小事一桩,无伤大雅。殊 不知,正是这种“小事”心态,让思想的闸门在推杯换盏中悄然 洞开。饭局之上,称兄道弟,原则和规矩被抛诸脑后;酒酣耳热之 际,权钱交易的“默契”便在觥筹交错中达成。从“饭 局”到“围猎”,从“人情”到“腐败”,往往只有一步之 遥。“舌尖上的腐败”看似无形,却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 知不觉中麻痹我们的神经、侵蚀我们的党性、摧毁我们的防 线。它败坏的是党风政风,污染的是社会风气,最终损害的是党 的执政根基。 其次,违规吃喝的新变种、新动向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 性。随着正风肃纪力度的持续加大,一些违规吃喝行为穿上 了“隐身衣”、玩起了“障眼法”。从公开走向隐蔽,从单位食 堂、高档酒店转向“不吃公款吃老板”的私人宴请,转向位置偏 僻、安保严密的“一桌餐”,甚至利用快递物流搞“隔空送 礼”。这些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手法更加隐蔽,性质更加 恶劣,发现和查处难度也更大。这充分说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 上,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决不能有歇歇脚、松口 气的思想,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够 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识别和抵制各类巧立名目、改头换面的违 规吃喝行为。 再者,对高校而言,违规吃喝严重污染育人环境,动摇立德树 人之本。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精神的高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 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我们教师党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热衷于跑饭局、钻圈子,沉迷于人情世 故,心思不在教学科研上,精力不用在学生培养上,我们如何能做 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校园里充斥着请客送礼、拉拉 扯扯的庸俗风气,那么学术的公平、资源的分配、评价的公正又 从何谈起?这不仅会带坏一批干部教师,更会给思想尚未定型的 青年学生造成极大的思想困惑和价值扭曲。他们会质疑我们所 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会模仿这种投机取巧的“潜规则”。可以 说,校园内的一场违规饭局,其负面影响远超饭局本身,它玷污的 是“象牙塔”的纯洁,伤害的是万千学子的信任,摧毁的是教育 事业的公信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警觉。 二、内化于心,在灵魂深处铸牢敬畏纪律、敬畏职责、敬畏 信任的思想堤坝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抵制违规 吃喝,根子在于思想,关键在于内心是否真正存有“敬畏之 心”。敬畏,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是对党、对 人民、对事业、对法纪发自内心的尊崇和戒惧。我认为,作为高 校的党员教师,至少要做到“三个敬畏”。 第一,要敬畏纪律,视之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没有规 矩,不成方圆。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全体党 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人、任何时 候都不能触碰。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 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集中整治违规吃喝的通知》等等,都 对公务接待、个人交往中的吃喝问题划出了清晰的红线。比 如,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严禁在项目评审、 课题申报、招生录取、评奖评优等工作中违规接受宴请,严禁出 入私人会所,严禁组织和参与带有赌博性质的娱乐活动等。这些 规定,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我们必须逐条逐句学习,牢记于心。 纪律是刚性的,绝不是“橡皮筋”,可以随意拉伸。我们有些同 志可能会想,同学、同乡、朋友之间聚一聚,应该没什么大不 了。但我们必须时刻自问:这场饭局的参与者是谁?目的是什 么?费用由谁支付?会不会因此影响到我们公正履职?会不会给他 人留下“寻租”的空间?很多时候,风险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合 情合理”的交往之中。曾经有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学者,因为在 课题评审前,抱着“感谢指导”的心态,违规宴请了相关领域的 专家,最终被人举报,不仅项目被取消,个人学术声誉也一落千 丈,多年的奋斗毁于一旦。这个教训是沉痛的。纪律,在关键时 刻是保护我们干事创业的“护身符”。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 所止,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站稳脚跟,守护好我们的 政治生命、职业生涯和家庭幸福。 第二,要敬畏职责,扛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天职是 教书育人。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