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科级以上领导
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集中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精神,既是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理论武装的具体行动,也
是立足XX县发展实际、以改革破局开新的一次思想动员。刚
才,几位同志结合分管领域作了交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
对性。借此机会,我想围绕“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这个主题,和大家作一次深入探讨。
一、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回望来路中
锚定改革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
形成的宝贵精神品质,是党和人民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
证。”对于我们基层干部而言,理解这一精神的时代内涵,关键
要从三个维度把握。
第一,历史主动精神是“因势而谋”的政治智慧。 回顾党的
百年征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到新时
代“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源于对历史方
位的精准判断。就拿我们XX县来说,2018年机构改革时,面
对“小散弱”部门职能重叠、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县委果断整
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成立“农业农村局”,同步建立“县
乡村三级联动”服务平台,当年就为群众办理涉农事项1.2万
件,办事效率提升40%。这不是偶然的决策,而是我们敏锐捕捉
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方位后,主动调整体制机制的
结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不是“拍脑袋”的蛮干,而
是“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
功”的清醒选择。
第二,历史主动精神是“应势而动”的改革魄力。 改革的本
质是破局,破局的关键是直面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面临
企业停工、农产品滞销的双重压力。当时,县商务局牵头搭
建“线上助农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当“主播”、跑物流,仅
用3个月就帮农户销售滞销蔬菜800余吨、水果500余吨;同
时,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人社部门创新“点对点”包车服
务,输送返岗工人3200余人。这些举措看似是“应急之策”,实
则是我们在危机中主动求变的生动实践。正如省委主要领导调研
时指出的:“XX县的改革有股子‘闯劲’,越是困难的时候,越
能看出干部的担当。”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历史主动精神不是
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问题面前不绕道、挑战面前不退
缩”的实际行动中。
第三,历史主动精神是“顺势而为”的系统思维。 改革越向
纵深推进,越需要全局观念。近年来,我们统筹推进“放管
服”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层治理体系改革,表面看是分
领域突破,背后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系统谋划。比如,在优
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不仅推出“一窗通办”“跨域通办”等便
民举措,更配套建立了“企业服务日”“营商环境监测点”等长
效机制,去年全县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8%,就是改革系统集成的
成果。这让我想到,改革就像“弹钢琴”,既要十个指头都动起
来,又要突出主旋律;既要解决“点”上的问题,更要打
通“面”上的堵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真正释
放“1+1>2”的效应。
二、全面对标“新发展阶段”的实践要求,在直面问题中找
准改革痛点
当前,XX县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看,全
县GDP增长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这些成绩值得肯
定;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干
部“求稳怕乱”,习惯按老经验办事,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愿
改、不敢改”;有的领域改革“碎片化”,比如农村集体经营性
建设用地入市,虽然试点取得了成效,但与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
设衔接不够;还有的政策落实“打折扣”,比如惠企资金拨付周
期长,个别企业反映“文件发了、钱到了,但拿到手比项目落地
还慢”。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本质上是历史主
动精神不足的表现。
问题一:改革意识是否跟上了时代步伐? 我在调研中发
现,有的同志把“守规矩”和“敢改革”对立起来,认为“不干
事就不会出错”。比如,在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中,个别乡
镇担心影响企业情绪,对低效用地整治“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在优化审批流程时,有的窗口人员仍要求群众重复提交材
料,“最多跑一次”变成了“最多跑多次”。这些现象背
后,是“躺平”“甩锅”的消极心态在作祟。大家想想,我们当
年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不也是打破了“大锅饭”的旧
观念吗?今天的改革,同样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问题二:改革重点是否抓住了关键环节? 从全县来看,制约
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
偏“重”,传统制造业占比达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
占18%;二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
镇居民的58%;三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优质教育、医疗
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这些问题,既是“痛点”,也是“突破
口”。比如,针对产业升级,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的装备制造产业
基础,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针
对城乡差距,我们可以推广“强村公司”模式,推动村集体资源
共享、抱团发展;针对公共服务,我们可以探索“县域医共
体”“教育共同体”建设,让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
问题三:改革合力是否形成了有效机制?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
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各自为
战”,比如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中,大数据中心建好了,但
部门间数据壁垒仍未打破,“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