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区城市内涝防控暨
防溺水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城市内涝防控暨防溺水工作推进
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区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前一
阶段的工作,查找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全
面、系统、精准的部署。刚才,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同志
通报了有关情况,并进行了专题培训,内容详实,针对性强,希望
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现实,清醒认识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同心协
力、积极作为,防汛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
是在灾害应对方面,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回顾去年,我们成功应
对了4轮强降雨、3次台风和辖区海域的4.2级地震,实现了无人
员因灾伤亡的良好局面,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应急预案是有效
的,我们的干部队伍是能打硬仗的。在城市内涝治理这一“老大
难”问题上,我们下定了决心,也见到了实效。备受关注的*区城
市内涝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该工程自启动
以来,就以解决*镇、*镇及*镇等片区的内涝问题为核心目标。
截至2024年底,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目前正处于收尾阶段,总长
达56.76公里的排水管网铺设已完成95%以上,这不仅是一组冰冷
的数字,更是我们为城区“强筋健骨”、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的坚
实一步。同时,我们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启动了城市安全风险综
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计划在易涝区域部署24套监测设备和22个
电子水尺,为实现精准预警、科学调度打下了基础。在防溺水工
作方面,我们同样没有丝毫松懈。去年,我们通过聘请53名水域
巡查员,在重点时段、重点水域开展不间断巡查,成功劝返了意
图下水游泳的群众超过1.8万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53位巡查
员辛勤的汗水,更是我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实
践。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形势不容我
们有任何的乐观和懈怠。正如会议强调的,现在正值“七下八
上”的关键期,是传统的主汛期,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随时可
能来袭。加之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我区作为滨海旅游目的
地,人流量激增,各类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防汛、防溺水工作的压
力前所未有。历史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2023年9月那场特大暴
雨,使我区*镇录得778.1毫米的破纪录降雨量,导致全*市超
过45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约*亿元。这样的代价,我们
不能再承受一次。因此,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时刻保持“时时放
心不下”的责任感,以临战姿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
作。
二、聚焦短板,深挖根源,精准把握当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打赢硬仗,首先要认清战场。当前,我区的内涝防控和防溺水
工作,正面临着几大突出矛盾和挑战。
第一,极端天气频发与基础设施短板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球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这已经成
为“新常态”。我们必须做好应对超常规、超历史标准洪水的
准备。虽然我们的一期内涝整治工程即将完工,但历史欠账较
多,一些区域的排水系统标准偏低、管网老化、排涝能力不足的
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像*镇涉及的23个城中村和11条
市政公路等区域,由于地势低洼、管网系统复杂,依然是内涝防
治的“硬骨头”。我们的治理工作必须从“被动应对”向“主
动防御”转变,从“亡羊补牢”向“未雨绸缪”升级。
第二,科技应用起步与实战效能发挥的矛盾需要破解。我们
在海岸线安全防控和城市内涝监测方面,已经开始布局科技化手
段。例如,我们计划建设包含50个海域警戒球在内的98个公共安
全视频前端监控点,并引入AI智能分析技术。但从规划到建
成,再到形成稳定可靠的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设备
能否在关键时刻“叫得应、看得见、报得准”?报警信息能否在
第一时间直达一线处置人员?其他地区“不到10分钟”的应急响
应时效,我们能否做到甚至超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
解决的现实问题。技术是工具,关键在于人的使用和制度的保
障,绝不能让先进设备“睡大觉”,或者成为摆设。
第三,游客群众激增与安全意识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我区
海岸线长、开放性水域多,管理难度极大。暑期旅游高峰,大量
不熟悉本地水文情况的外地游客涌入,他们往往对潜在的危险认
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这极大地增加了防溺水工作的难度和不
确定性。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拉横幅、立警示牌,虽然必要,但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