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县党员干部抓落实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县党员干部抓落实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发扬抓落实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主题 召开专题党课,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作风 建设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我县“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任 务,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刚才,看了几组数 据:上半年全县GDP同比增长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 分点;12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其中5个提前完成年度投资 计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解决了32个村的安 全饮水问题、15所乡村小学的操场硬化工程……这些成绩的背 后,是全县3800余名党员干部加班加点的身影,是21个乡 镇(街道)干部走村串户的脚印,是无数次“现场办公”“连 夜调度”的坚持。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 短板:个别重点项目推进滞后,3个村的污水管网建设因协调不 畅延误半月;部分惠民政策落实存在“温差”,比如高龄补贴 发放仍有21人未及时登记;少数干部存在“重部署轻落实”倾 向,开会布置多、跟踪问效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 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 水中月。”今天,我想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我县发展实践和基 层调研感悟,和大家一起聊聊“抓落实”这件“小事”里 的“大学问”。 一、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抓落实的精神密码——从延安整 风到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启示 抓落实不是孤立的工作方法,而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 贵经验,是融入血脉的政治品格。翻开党史,从石库门到天安 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每一次重大转折、每一项伟大成 就,都离不开“抓落实”的鲜明底色。 第一,“抓落实”是党在革命年代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明确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党八股”,核心就是要解决“落实”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改 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封锁、经济困 难,党中央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中央领导到普通 战士,一起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周恩来同志纺线比赛拿了第 一名,朱德同志开垦的“朱德菜园”成了边区的“菜篮子”。 正是这种“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落实精神,让边区在封锁 中站稳了脚跟,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抓落实”是党在建设时期改天换地的“动力源”。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底,党带领人民用抓落实的 韧劲创造了人间奇迹。河南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建成红旗渠,削 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 方2225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一条高3米、 宽2米的“人工天河”。支撑他们的,是县委书记杨贵“重新安 排林县河山”的誓言,是技术员吴祖太为探察隧洞险情不幸牺 牲的担当,是81位烈士用生命诠释的“落实决心”。正如红旗 渠纪念馆里一块褪色的标语牌写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 子,定了目标就要干出样子。” 第三,“抓落实”是党在改革岁月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从“一张白纸”起步,靠的是“敢闯 敢试、敢为人先”的落实魄力。蛇口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 钱,效率就是生命”,打破“大锅饭”,实行计件工资;罗湖 小区建设时,建设者们用“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 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抓落实 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要敢于突破陈规、直面矛盾,在解决 具体问题中推动事业发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革命年代的“自己动手”,到建设 时期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岁月的“敢闯敢试”,抓落实 始终是我们党应对挑战、开创新局的重要法宝。今天,我们身 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县域现代化的关键期,更需要把这 种光荣传统传承下去,让抓落实成为每名党员干部的“必修 课”。 二、在“基层实践”中把握抓落实的方法规律——从“热在 会上”到“干在实处”的路径转变 抓落实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结合近 年来我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暴露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三个 关键”,供大家参考。 关键一:抓落实要“深”字当头,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 准。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现实 中,有的干部下基层“身到心不到”,满足于“转一圈、照张 相、开个会”,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雾里看花”;有的搞“选 择性调研”,只看“亮点村”、不看“后进村”,只听“顺耳 话”、不听“牢骚话”。去年,我们在全县开展“干部下田 埂、蹲点解难题”活动,要求干部每月至少在村里住3天,与群 众同吃同住同劳动。XX镇干部小李在蹲点中发现,村民反映 的“灌溉渠年久失修”问题,表面是工程老化,背后是管护机 制缺失——村集体没钱、群众不愿出工、部门推诿扯皮。他牵 头制定“县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筹一点、受益户出一点”的多 元投入机制,协调水利部门提供技术指导,3个月就修好 了2.3公里的灌溉渠,当年就为村民增收15万元。这启示我 们:只有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才能摸到真 情况、找到真问题;只有把“问题清单”变成“责任清 单”,才能让落实更有针对性。 关键二:抓落实要“实”字托底,把难点攻克、把节点卡 死。 抓落实最忌“花拳绣腿”,必须发扬“钉钉子精 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今年我县推 进的“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