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聚焦问题真抓实干 攻坚突破务求
实效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晚间时间召开全县党员干部大会,既是一次
半年工作的“复盘会”,也是一场攻坚突破的“动员会”。刚才,
县统计局通报了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县发改委、农业
农村局、住建局分别汇报了重点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问题,几位乡
镇党委书记也作了表态发言。从数据看,全县GDP同比增长5.8%,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2%,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从问题看,
32 个省重点项目仍有 7 个未达时序进度,12 个乡镇的农村污水
管网覆盖率不足 60%,群众通过“12345”热线反映的“停车难”
“入学难”问题办结率刚过 80%——这些数字背后,是发展中的
“硬骨头”,是群众心中的“急难愁盼”。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
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对我们基层干部而言,问题更是打开
工作局面的“钥匙”。今天,我想围绕“聚焦问题真抓实干,攻
坚突破务求实效”这个主题,结合近期调研和思考,和大家聊三
个方面的体会。
一、为什么必须“聚焦问题”?——从“回避问题”到
“正视问题”,是检验担当的“试金石”
我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干部汇报工作,习惯讲
“完成了多少”,却不愿提“没完成什么”;总结成绩时滔滔不绝,
说到问题就“绕道走”。比如,前阵子去 XX 镇调研特色农业,
镇干部重点介绍“猕猴桃种植面积扩大到 5000 亩”,但对“因冷
链设施滞后导致 30%果实滞销”的问题轻描淡写;去园区走访企
业,负责人反映“招工难”,而就业局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人
数”却同比增长 15%——这种“数据好看、问题难看”的反差,
暴露出的是部分干部“报喜不报忧”的心态。
为什么要聚焦问题?第一,问题是发展的“晴雨表”。随着
经济转型升级,我们面临的挑战只会更复杂:传统产业面临“腾
笼换鸟”的压力,新兴产业还在“育苗扎根”的阶段;城市更新
中,既有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缺口,又有新市民融入的服务短板;
乡村振兴里,不仅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要破解“种什
么赚钱”的困惑。这些问题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发展的“信
号灯”——哪里问题多,哪里就是主攻方向;哪个环节薄弱,哪
里就是发力重点。
第二,问题是群众的“心事本”。我常说,“坐在办公室里都
是问题,走到群众中间全是办法。”上周三晚,我随机到 XX 社
区“夜访”,在小区凉亭听到几位老人聊天:“楼下车位划了 30
个,可我们有 50 多辆车,每天要抢半小时”“社区卫生室药不全,
买盒降压药得跑 2 公里”。这些“碎碎念”,比任何调研报告都真
实。群众的“槽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痛点”;群众的“期待”,
就是我们奋斗的“坐标”。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就是对群众的
感情“打折扣”。
第三,问题是能力的“磨刀石”。我到 XX 县工作 4 年,最
深的感受是:干成事的人,往往是“问题缠身”的人。比如,去
年攻坚 XX 高速征地拆迁,涉及 3 个村 120 户,矛盾集中在“宅
基地补偿标准”上。当时的分管领导带着工作组吃住在村,白天
量地、晚上算账,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制定“一户一策”,3 个月
就完成 98%的签约。这说明,能解决问题的干部,才是群众需要
的“实干家”;敢啃硬骨头的队伍,才是推动发展的“主力军”。
二、怎么做到“真抓实干”?——从“被动应付”到“主
动破题”,是考验本领的“关键招”
真抓实干,不是喊口号、表决心,而是要“把问题当课题解,
把难点当亮点攻”。结合近期的工作实践,我总结为三个“既要
又要”:
既要“身入一线”,更要“心到一线”。群众常说:“干部脚
底有泥,群众心里有底。”今年 5 月,我带队到 XX 乡调研农村
饮水安全,看到台账上写着“12 个村全部达标”,但随机抽查 3
个村,发现 2 个村的蓄水池年久失修,水管锈蚀严重。后来才知
道,个别干部为了“完成任务”,提前“打招呼”“做样子”。这
让我想到,下基层不是“打卡拍照”,而是要“脱鞋下田”;察民
情不是“听汇报”,而是要“坐炕头”。 现在,我们推行“领导
干部包联责任制”,要求每个县级领导联系 2 个村、3 家企业、5
户困难群众,每月至少 3 天“不打招呼、直插现场”。希望大家
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既要“找准症结”,更要“开对药方”。解决问题不能“一刀
切”,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
难”,我们没有简单搞“贷款贴息”,而是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