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教育系统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
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5 年 5 月考察 XX 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我省“1+2+4+N”目
标任务体系,研究谋划全省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使命任务
与行动路径,动员全战线力量,为奋力谱写 XX 大地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刚才,省委书记 XX 同志在全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我们
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坚决执行。教育是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着 XX 的未来和希望。面对新征程上
的新使命新任务,全省教育系统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
当,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省
委的战略擘画上来,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强省建设、教育何为”
这一时代课题。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把握教育事业在现代化 XX 建设全局中的历
史新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临考察和重要讲话,为 XX 发展注入了强
大政治动力和精神动力,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各项工作
的总纲领、总遵循。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和高效能治理,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加快崛起、XX 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奋力谱写 XX 大地推进中国
式现代化新篇章。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 XX 发展擘画了宏伟蓝
图,也为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坐标。
第一,我们必须从“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总书记的讲话,通篇贯穿着高质量发展这
条主线。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根本驱动力
在于科技和人才。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
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引擎。
我省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
系和农业强省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
才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全省教育系统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
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全省经济
社会发展大局,为现代化 XX 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
持。
第二,我们必须从服务全省战略的高度,找准教育的主攻方
向和核心任务。省委提出的“1+2+4+N”目标任务体系,是贯彻
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化、项目化行动方案。这一体系
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的总目标、方法论、着力点
和工作要求,构成了现代化 XX 建设的“四梁八柱”。其中,“1”
是总目标,“2”是方法论,“4”是四大着力点,涵盖产业、农业、
生态、民生,“N”则是一系列重点工作。教育系统不能游离于
这个体系之外,必须主动对标、精准嵌入,将服务“1+2+4+N”
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
养模式、科研创新方向、社会服务功能,都必须与这一体系同频
共振、同向发力,真正做到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
教育的服务和支撑就跟进到哪里。
第三,我们必须从践行嘱托的政治高度,扛起教育在生态文
明建设中的特殊责任。总书记在 XX 考察时,特别强调要“着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
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省委书记 XX 同志也指出,
要为奋力谱写 XX 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厚植绿色底色、
生态优势。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 XX 实现永续发展的必
然选择。高校作为知识、文化和创新的高地,不仅是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的重要单元,更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研发绿色低碳技术、
培养生态保护人才的关键阵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在推动绿
色低碳转型中,教育系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先行一步、
争当表率。
二、精准对标,明确服务“1+2+4+N”目标体系的核心任务
全省教育系统要紧密围绕“1+2+4+N”目标体系,发挥自身
优势,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构建支撑现代化 XX 建设的高质量
教育体系。
(一)聚焦“1”个总目标,筑牢人才培养的“压舱石”。奋力
谱写 XX 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根本在人。全省教育系
统,特别是高等院校,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使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1+2+8+5”教育强
省建设行动,抓紧抓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这两项核心任务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
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与国家发展伟业,为实现总目标提供源源
不断的青春力量。
(二)贯穿“2”大方法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一要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校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
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瞄准我省重点发展的
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与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集群。要深化
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创新联合
体,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速转化为新
质生产力。
二要推动高效能治理。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提升教
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加快建设教育专网、教育
云等新型基础设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赋能的精细化管理
和科学决策。高校内部要深化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提
升办学治校效率。同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