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十五五”时期加快
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路径的调研报
告
为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抢抓“双碳”目标下的产
业发展新机遇,立足我区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发展实际,科
学谋划“十五五”时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特开展本项研究并
形成此报告。
一、“十四五”时期 XX经开区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发
展回顾
“十四五”时期是全球能源结构深刻调整、我国新能源产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XX 经开区紧抓历史机遇,依托区域
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取得了长
足进步,但也面临着结构性、阶段性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与潜力
“十四五”以来,XX 经开区将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作
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群效应初
步显现。在规划目标引领下,我区提出“十四五”末新能源装备
产业实现产值 400 亿元以上,打造西北新能源装备示范基地的宏
伟蓝图。从全市层面看,截至 2023 年,XX 市光伏装机容量已达
299.2 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26 万千瓦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
广阔的应用市场。2021 年,XX 市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工业产
值达到 178.3 亿元我区作为主阵地贡献了重要力量。截至 2024
年,我区所在市新能源装备企业数量达到 76 家,集群营收突破 117
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首先,国家“双碳”战略的坚定实施为
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和市场空间。其次,我区地
处西北,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为新能源开发和装备就地消纳创造
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利于形成“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示
范应用”的闭环。再者,经过多年培育,我区已初步构建了涵盖风
电、光伏、储能等领域的产业链雏形,集聚了一批骨干企业为“十
五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发展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区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的发展呈
现出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凸显。以 XX 硅、XX 能源、XX 传
动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产能规模、市场开拓
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例如,在光伏领域,我区已
聚集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从单晶硅棒、硅片到电池、组件的较
完整生产能力。这些企业不仅是产值贡献的主力军,更是稳定产
业链、吸引配套企业集聚的核心力量。它们的稳健发展,成为我
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平稳增长的“压舱石”。
第二,行业头部企业成色较足。我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
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产业集群的
“含金量”不断提升。这些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本,更重要的是将我区产业生态嵌入了全国
乃至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提升了 XX 经开区在新能源装备制造
领域的知名度和行业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新
能源装备、数控机床、轴承、智能铸造等六个主要发展方向,产
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趋势明显。
第三,产业布局日趋多元。面对单一产业环节易受市场周期
影响的风险,我区在“十四五”期间有意识地推动产业布局的多
元化。在巩固提升光伏材料优势的同时,积极向风电核心零部件、
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智能电网设备等领域拓展。风电装备已初
步形成从轮毂、减速器、塔筒、叶片到主机的全产业链条。这种
多元化的布局增强了产业生态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为构建多能
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打下了基础。
第四,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
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受宏观政策、国际贸易、
上游原材料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2023 年至 2024 年,以光伏产业
为代表的领域出现了全国性的产能过剩和“内卷式”竞争,产品
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我区部分企业同样
面临经营压力,这暴露出我区产业在应对极端市场波动时,仍存在
一定的脆弱性,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三)存在的突出短板与重点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新能源及新型电
力装备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发展中暴露出的短板与问题,主要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尚显不足。尽管我区拥有若干龙头
企业,但其对本地产业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部分
龙头企业的核心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辅材仍以区外采购为主,
本地配套率有待提高。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未能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紧密型产业
生态系统。这导致产业链的根植性和安全性不强,未能最大程度
地将龙头企业的优势转化为整个区域的产业优势。
第二,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与国内新能源产业发达地区
相比,我区产业集群的总体规模和体量仍有较大差距。2024 年,我
区所在市新能源装备产业产值突破 150 亿元,虽然增速可观,但与
“十四五”末 400 亿元的目标相比,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产业规
模偏小,意味着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吸引顶尖人才、构建完善
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规模效应未
能充分显现。
第三,资源配套与整合存在欠缺。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和服
务体系尚不完善。一是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高水平的研发机构
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关键核心技术
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在人才方面,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端复
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向价值链高
端攀升的瓶颈。三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针对新能源产业技术迭代
快、投资周期长等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四是在产业
链协同方面,上下游企业信息不对称,供需对接不畅,资源未能得
到最优配置和高效整合。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我区新能源及新型电力装备产业
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独特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
成长中的烦恼和深层次的挑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十五五”时
期必须着力破解的关键所在。
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