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市全市教育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市全市教育工作专题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分析当前我市教育 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动员 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全力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为 XX 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 力支撑。刚才,市教育局、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XX 区和 XX 集团的负责同志分别作了汇报,讲得都很好,既总结了成绩,也指 出了问题,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体现了大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 责任感。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把握教育事业的 时代方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扣教育强市建设主题主线,持续加大投入, 深化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市教育 综合实力稳步迈入全省前列。 回顾近几年的工作,全市教育战线攻坚克难、奋发有为,交出 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一是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我们坚 持把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近四年来,全市累 计新建中小学校 24 所,新增学位超过 7 万个,推动 6 所民办学校成 功转型为公办学校 ,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占比提升至 96.4%。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优化了 教育布局,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二是教育投入保障坚 实有力。市级财政始终坚持“两个只增不减”,确保教育经费优 先保障、足额拨付。根据 2025 年发布的统计公报,2024 年我市一 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达到 71.18 亿元充分体现了市委、市 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这种持续稳定的投入,为改善办 学条件、提升教师待遇、推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后盾。三是教 育质量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全市教育系统聚焦内涵发展,基础教 育质量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体艺竞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 面均走在全省前列。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我市深度推进产教 融合,成功获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共同体,为服务 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 市 5.96 万名教职员工的辛勤汗水,也承载着 79.4 万名在校学生的 成长希望,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教育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对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标人民群众对“好教育”的期盼,我市教育事业依然面临严峻 挑战。第一,优质均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区域 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城 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尚未完全根除,而部分乡村学校又面临生 源流失、资源闲置的困境。如何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模式让优质教 育资源流动起来、共享起来,是必须破解的难题。第二,服务发展 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正处于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的关 键时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 内容、培养模式上,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产教融 合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第三,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需要持续 激发。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长期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 如教师评价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办学自主权等, 仍是制约教育活力的瓶颈。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广大教 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 发展的关键。第四,应对变局的前瞻性谋划亟待加强。我们必须 精准把握城乡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科学预测学龄人口的 增减变化,提前规划、适度超前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城区高中学 校的布局,避免出现“急建急用”的被动局面。 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全市各 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 切实加以解决。 二、提高站位深化认识,以系统性思维领航教育事业的正确 方向 办好 XX 的教育,首先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政治属 性、战略属性和人民属性,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首先,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 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 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加强师德师风 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 好老师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与 “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其次,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局。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 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当前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科 技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地方的教 育强,则人才强、创新强、发展后劲强。必须把教育作为推动 XX 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和“基础工程”,将教育规划与城市 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紧密结合,超前培养、精准输送适应我 市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尤其要发挥我市在职业教育领域 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城市让教育链、人 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深度耦合。 最后,要深刻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 育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是最大的民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 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期盼更公平的教育机会、更 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元的教育选择。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回应 这种期盼。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教育规律,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 教育公平。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