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同志在XX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同志在 XX 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 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围绕我分管的交通城建领域,和大家作 一个交流发言。这段时间以来,通过下基层调研和直接面对群众,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究竟应该 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看道路建了多少公里,高楼起了多少 栋,还是看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表情是不是舒展, 步履是不是从容,对未来是不是充满信心。 今天,我不谈工作成绩,只想结合近期的一些反思和感悟,从 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谈谈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痛点”和“堵 点”,以及如何更精准、更有人情味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工作真 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 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城市品质的“最后一公里” 仍需跋涉 过去几年,我们 XX 县的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路宽了,楼高了,公园绿地也多了。这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成绩有目共睹。但当我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普通市民,一个 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或是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去重新体验这座城 市时,我发现了一些在宏大叙事下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这些 问题,构成了城市品质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幸福感最 直接的来源。 我观察到,一些新建的人行道,走着走着就被一个突兀的电箱、 线杆给“腰斩”了,行人不得不绕到非机动车道上,既不方便也不 安全。一些沿街的公共座椅,要么常年被暴晒,要么紧邻着垃圾桶, 真正能让人歇歇脚的少之又少。还有,我们很多小区的背街小巷, 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虽然主干道灯火通明,但居民回家的最后几 百米路,却走得提心吊胆。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反映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规 划设计的前瞻性、人性化考量还不够深入,管理维护的精细化程 度还有待提高。我们习惯于从管理者、建设者的角度去思考,画 出漂亮的规划图,完成一个个工程节点,却可能忽略了最终使用者 ——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最真实、最细微的感受。城市建设的 初心,是为人服务。如果建成的设施“好看不好用”,甚至“碍 事”,那便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群众期盼的辜负。 二、从“点线分割”到“系统织网”,交通出行的“无感换 乘”尚在路上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如果说主干道是主动脉,那么微循环就 是毛细血管。当前,我们面临的交通问题,已经不是单纯修路架桥 就能完全解决的了。我感到,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现有的“点” 和“线”有效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 “网”。 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连接不畅”。比如,新建的大型住宅区,虽 然环境优美,但公交线路的覆盖往往滞后,居民入住很久,出行还 要依赖私家车或电动车,这无形中加剧了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再 比如,我们的客运站、商业中心、医院、学校这些关键节点,与公 交系统的衔接还不够“丝滑”。群众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可 能需要多次换乘,步行距离长,耗时耗力,出行的“综合成本”很高。 另一个痛点是“潮汐拥堵”。每天早晚高峰,学校门口、几个 主要路口必然上演“堵车大戏”,这几乎成了规律。这种“潮汐 式”的拥堵,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的、 动态的疏导策略。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 老城区和商业区,有限的停车资源与不断增长的车辆保有量之间 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市容和通行效率的一大顽疾。 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交通治理思维需要从“被动应对”转 向“主动谋划”,从关注单一道路的通畅,转向关注整个出行链条 的体验。一个理想的交通系统,应该让群众的出行选择更丰富,换 乘更“无感”,时间预期更稳定。 三、从“受理答复”到“闭环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