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2025 年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 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上的 讲话 同志们: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推 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基石。对我们*农场而言,这 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工程质量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关系到农场长远发展的根基,更关 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自“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启 动以来,全场上下闻令而动,迅速响应*集团、*分公司的部署要 求,坚持问题导向,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 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只是初步的,问题和挑战 依然严峻。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 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主要任务是全 面梳理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 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几 个管理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相关部门也通报了情况, 讲得都很实在,问题找得准,措施也很有针对性。希望大家认真 领会,抓好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专项整治行动开局良好、成效初 显 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场各单位、各部门紧紧围绕 “查问题、堵漏洞、抓整改、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投入了大量 精力,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成效。 (一)思想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质量至上理念深入人心。通 过层层动员部署和广泛宣传教育,全场上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 程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从机关部门到基层管 理者,从项目负责人到一线施工人员,“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 显著增强。大家普遍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绝不是简单的修路、 挖渠、平整土地,而是要打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职工群众检验 的“百年工程”“民心工程”。过去那种“重建设、轻质量,重进 度、轻实效”的错误观念得到了有效纠正,以“零容忍”态度对 待质量问题的共识已经形成,为我们深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奠定 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问题整改取得了新成效,一批顽瘴痼疾得到有力整治。 本次行动坚持“刀刃向内”的原则,聚焦项目建设全过程,开展 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排查。据统计,行动开展两个月以来,我们 累计排查了自 2021 年以来立项建设的*个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 面积*万亩,共建立问题台账*项。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我们坚持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我们要求立行立改, 目前已完成整改*项,整改完成率达到 85%。对于一些涉及设计 缺陷、程序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明 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 比如,*管理区在对 2022 年修建的一条*公里长的田间道路进行 排查时,发现路基沉降、路面龟裂等问题。管理区不等不靠,主 动作为,不仅对问题路段进行了彻底的翻修,还举一反三,聘请 专业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同类道路进行了全面“体检”,从根本上 消除了安全隐患,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动真碰硬、 务求实效的做法,值得全场学习。 (三)制度机制建设实现了新突破,长效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行动中,我们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治本之策。农场层面修订 完善了《*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质量监督管 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我 们强化了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到施工建设、竣工 验收到后续管护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特别是在监管模式上, 我们探索建立了“四方联动”的监督体系,即农业部门的行业监 管、监理单位的专业监督、职工代表的民主监督以及纪委的执纪 监督,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监督网络。同时,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护平台,计划为每一 块高标准农田建立数字档案,实现动态监测和精准管护,切实保 障高标准农田能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二、正视问题、剖析根源,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的短板与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用“放大镜”审视自身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这次“回头看”,与其说是检查,不如说是一次全 面的自我体检。从各单位自查和农场抽查的情况看,一些深层次、 根源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一)思想认识仍有温差,责任压力传导“上热下冷”。虽 然我们反复强调,但仍有少数单位和干部对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站位不高。有的单位把“回头看”当成一阵风,认 为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性任务,存在“闯关”思想,自查自纠 走过场、打折扣,问题排查“蜻蜓点水”,避重就轻。有的干部 责任心不强,存在“老好人”思想,对发现的问题不愿较真、不 敢碰硬,导致一些问题整改浮于表面,没有触及根源。压力传导 层层递减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我们的工作部署在“最后一公里” 的执行力打了折扣。 (二)整改标准不够严格,质量隐患清除“不够彻底”。部 分单位在问题整改上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满足于“修修补补”, 缺乏“刨根问底”的精神。比如,在对*管理区一处水利设施的 排查中发现,其护坡存在小范围塌陷问题。初步整改只是简单地 用砂石回填,而没有深入分析是设计缺陷还是施工工艺问题导致 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整改,治标不治本,问题 很容易复发。此外,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也 较为突出。对于一些明显由于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质 量问题,相关单位在处理时往往以批评教育为主,没有真正让责 任人“红脸出汗”,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