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全区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全区推动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专题研 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围绕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个历久弥新、又在当下具有极强现 实意义的课题,交流一些我个人的学习思考和粗浅感悟。刚才听 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也让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从一个普通干部的视角,谈三点不 成熟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 评指正。 一、回望初心:“为了谁”是政绩观的“定盘星” 参加工作以来,我时常会扪心自问: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追求的“政绩”,其最终的受益者究竟是谁?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志或许都有过类似的思考。党的二十届三中 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 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思想深处的一次深刻叩问。 过去,我们的一些同志,包括我自己,在某个阶段也曾有过困 惑和偏差。比如,一提到“政绩”,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高楼大 厦、宽阔马路,是闪亮的招商引资数据,是各种评比排名中的靠前 位次。这些“显绩”固然重要,它们直观、亮眼,容易被看到、被 肯定。于是,工作中不自觉地就会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希 望在任期内能留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我曾听说一 个案例,某地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领导眼球”,在征 地拆迁工作中一味赶进度,要求干部们连轴转,不顾群众的实际困 难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最终虽然任务是完成了,但群众的怨气 和后续的矛盾却成了留给下一任的“包袱”。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源,正是“政绩为谁而树”的根本立 场出了问题。我们把个人的升迁、领导的评价看得过重,却把群 众的口碑、历史的检验放得过轻。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反思,我愈 发深刻地认识到,一切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人民。我 们党践行“四下基层”,就是要我们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听民意、 察民情,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的政绩,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 的大事,它更可能蕴藏在那些不为人知、默默无闻的“潜绩”之 中。比如,为偏远山村修通一条延误多年的出山路,为老旧小区解 决好困扰多年的下水管道问题,这些事情虽然上不了头条、进不 了简报,但却是老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丰碑。从追求“显绩”到 注重“潜绩”的转变,过程或许伴随着思想上的挣扎与阵痛,但它 本质上是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回归,是找回我们共产党 人初心的过程。只有校准了“为了谁”这个“定盘星”,我们的 奋斗才不会迷航。 二、躬身入局:“怎么干”是政绩观的“试金石” 想明白了“为了谁”,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怎么干”。正确的 政绩观,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它必须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 行、一举一动之中,最终通过实干实绩来检验。 我体会,要干出经得起检验的政绩,首先要破除“唯我”的思 维定式,学会“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有些干部习惯于“新官不 理旧账”,总想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这背后, 其实是一种浮躁的“政绩冲动症”。而真正有担当的干部,懂得尊 重规律、尊重前人,愿意做铺垫性的工作,甘当“铺路石”。就像我 们区里推动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离任交接机制,就是要确保工作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任接着一任干,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 有我。 其次,要破除“唯上”的路径依赖,坚持“眼睛向下看”。工作 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迎检、考核,也希望自己的工作“亮点”能被 上级看到。但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那就是为了“亮点”而造 “盆景”,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做材料、搞包装上,工作围着考核转, 甚至搞“数字政绩”来粉饰太平。我接触到的一些基层同志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