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优化我市营
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 XX 省、
XX 市相关部署,深刻把握营商环境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决定
性作用,我支队立足公安交管部门职能定位,围绕“深化‘放管
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一核心议题,于近期组建专题
调研组。本人作为调研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 XX 物流园、XX
高新产业区等多家代表性企业,召开物流运输行业座谈会,并结
合交管大数据平台分析等方式,对我市公安交管领域优化营商环
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改革赋能:我市公安交管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公安交管部门紧扣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营商
环境的“头号工程”目标,将“放管服”改革作为牵引性工程,
从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入手,在简政放权、流程再造、管理
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
入了强劲的“交管动能”。
(一)聚焦简政放权,政务服务实现“线上提速、线下提质”
一是“一网通办”覆盖面持续拓宽。依托“互联网+交管服
务”平台,我们大力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市车驾管业务网上可办率已达 99%,包括企业车辆注册登
记、驾驶人审验、交通违法处理等高频事项的“全程网办”率提
升至 95%。一些创新举措,如“电子文书扫码查询”、“违法处理
指南智能推送”等功能,使企业办事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掌上
办”完成业务,极大提升了便利性。根据平台数据,2025 年前
三季度,通过线上平台办理的企业相关业务量同比增长 25%,企
业用户满意度高达 98.8%。
二是“一窗通办”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在全市各级车管所、
交警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一窗通办”综合服务模式,将原先分
散的业务窗口整合,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
窗口出件”。通过对窗口人员进行“一专多能”培训,确保每位
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办理多项业务。改革后,企业办理车辆登记、
转移等业务的平均等候时间由过去的 30分钟以上缩短至 10分钟
以内,整体办事效率提升约 40%,有效解决了企业办事“多头跑、
反复问”的困扰。 公文思享文库创作文章
三是审批材料与环节大幅精简。我们主动对标先进地区经验,
全面梳理涉企审批事项,对办理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对可通过
部门间信息共享核验的身份证明、营业执照、道路运输许可证等
材料,坚决予以取消,实现“无纸化”申请。针对大件运输许可
等复杂事项,我们协同交通运输部门,于 2025 年上线了多部门
协同办理系统,实现了线上“不见面”审批,办理时限由原来的
5 个工作日压缩至 2 个工作日以内,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
跑腿。
(二)聚焦保通保畅,路网运行实现“管理提效、物流提速”
一是“交通大脑”赋能精准治堵。全面升级我市智能交通信
号控制系统,建成覆盖主城区的“交通大脑”指挥中心。通过大
数据分析城市交通潮汐规律和企业物流出行特点,对全市 120 余
个重点路口实施了“一清晨、二平峰、三高峰、四夜间”的精细
化信号配时策略。特别是在连接 XX 产业园与高速公路的 XX 大
道等主干道上,我们打造了 20 余条“绿波带”,保障物流车辆通
行连续性。截至 2025 年 9 月,市区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
比提升 12%,物流运输车辆的平均通行时间缩短了约 15%。
二是货运通道管理科学优化。为破解货运车辆“进城难、通
行难”问题,我们联合规划、交通等部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
对市区货车限行区域和时段进行了动态优化调整。开辟了 3 条
“夜间货运绿色通道”,延长了部分路段允许货车通行的时间,
并对新能源货车给予了更大的通行便利。同时,针对企业反映强
烈的 XX 区老工业基地周边道路狭窄问题,我们通过实施“道路
设施微改造”工程,拓宽了瓶颈路段,增设了临时装卸货区,有
效提升了区域物流微循环效率。
三是道路交通隐患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僵尸车”清理、
道路交通设施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2025 年以来,共清理长期
占用公共停车资源和道路的“僵尸车”800 余辆,为企业和市民
释放了宝贵的停车空间。同时,我们建立了基于“交安 E 报”等
智能平台的市民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交通标
志标线不清、信号灯故障等问题,确保在 24 小时内响应,72 小
时内办结,办结率达 96%以上,从细微处保障了道路的安全与畅
通。
(三)聚焦公正文明,执法监管实现“方式创新、服务增温”
一是推行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我们深刻认识到,执法
既是管理手段,更是服务方式。针对物流运输企业车辆因标识不
清、轻微超载等非主观故意、未造成严重危害的首次轻微违法行
为,我们制定了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和警告教育的事项清单。2025
年以来,已对近 1500 家次的企业车辆实施了“首违不罚”或警
告教育,体现了执法的“温度”,获得了企业界的广泛好评。
二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为避免多头执法、
重复检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我们积极会同交通运输、应急
管理等部门,建立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将全市重点物流企业、
危化品运输企业纳入联合抽查对象库,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
执法人员的方式,开展“一次检查、全面体检”。2025 年已开展
联合执法检查 30 余次,检查结果全部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
既提升了监管效能,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企业经营的打扰。
三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市公共信用信
息平台,我们将企业交通违法信息、事故信息等纳入信用档案,
并与交通运输部门共享。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红名单”运输企业,
在办理通行证、享受便捷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和便利;对存在多
次严重违法、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黑名单”企业,则作为重点监
管对象,提高抽查频次。通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激励企业自
觉守法,实现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的转变。
二、短板与挑战:当前工作中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标国际一流标
准和企业群众的更高期盼,我市公安交管领域的营商环境建设仍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与挑战。
(一)信息传导存在“温差”,政策红利未能完全释放。调研
中发现,部分“放管服”改革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