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优化我市营 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 XX 省、 XX 市相关部署,深刻把握营商环境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决定 性作用,我支队立足公安交管部门职能定位,围绕“深化‘放管 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这一核心议题,于近期组建专题 调研组。本人作为调研组成员,通过实地走访 XX 物流园、XX 高新产业区等多家代表性企业,召开物流运输行业座谈会,并结 合交管大数据平台分析等方式,对我市公安交管领域优化营商环 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 下: 一、改革赋能:我市公安交管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公安交管部门紧扣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营商 环境的“头号工程”目标,将“放管服”改革作为牵引性工程, 从企业和群众最关切的环节入手,在简政放权、流程再造、管理 优化、服务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 入了强劲的“交管动能”。 (一)聚焦简政放权,政务服务实现“线上提速、线下提质” 一是“一网通办”覆盖面持续拓宽。依托“互联网+交管服 务”平台,我们大力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市车驾管业务网上可办率已达 99%,包括企业车辆注册登 记、驾驶人审验、交通违法处理等高频事项的“全程网办”率提 升至 95%。一些创新举措,如“电子文书扫码查询”、“违法处理 指南智能推送”等功能,使企业办事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掌上 办”完成业务,极大提升了便利性。根据平台数据,2025 年前 三季度,通过线上平台办理的企业相关业务量同比增长 25%,企 业用户满意度高达 98.8%。 二是“一窗通办”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在全市各级车管所、 交警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一窗通办”综合服务模式,将原先分 散的业务窗口整合,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 窗口出件”。通过对窗口人员进行“一专多能”培训,确保每位 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办理多项业务。改革后,企业办理车辆登记、 转移等业务的平均等候时间由过去的 30分钟以上缩短至 10分钟 以内,整体办事效率提升约 40%,有效解决了企业办事“多头跑、 反复问”的困扰。 公文思享文库创作文章 三是审批材料与环节大幅精简。我们主动对标先进地区经验, 全面梳理涉企审批事项,对办理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对可通过 部门间信息共享核验的身份证明、营业执照、道路运输许可证等 材料,坚决予以取消,实现“无纸化”申请。针对大件运输许可 等复杂事项,我们协同交通运输部门,于 2025 年上线了多部门 协同办理系统,实现了线上“不见面”审批,办理时限由原来的 5 个工作日压缩至 2 个工作日以内,真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 跑腿。 (二)聚焦保通保畅,路网运行实现“管理提效、物流提速” 一是“交通大脑”赋能精准治堵。全面升级我市智能交通信 号控制系统,建成覆盖主城区的“交通大脑”指挥中心。通过大 数据分析城市交通潮汐规律和企业物流出行特点,对全市 120 余 个重点路口实施了“一清晨、二平峰、三高峰、四夜间”的精细 化信号配时策略。特别是在连接 XX 产业园与高速公路的 XX 大 道等主干道上,我们打造了 20 余条“绿波带”,保障物流车辆通 行连续性。截至 2025 年 9 月,市区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 比提升 12%,物流运输车辆的平均通行时间缩短了约 15%。 二是货运通道管理科学优化。为破解货运车辆“进城难、通 行难”问题,我们联合规划、交通等部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 对市区货车限行区域和时段进行了动态优化调整。开辟了 3 条 “夜间货运绿色通道”,延长了部分路段允许货车通行的时间, 并对新能源货车给予了更大的通行便利。同时,针对企业反映强 烈的 XX 区老工业基地周边道路狭窄问题,我们通过实施“道路 设施微改造”工程,拓宽了瓶颈路段,增设了临时装卸货区,有 效提升了区域物流微循环效率。 三是道路交通隐患动态清零。常态化开展“僵尸车”清理、 道路交通设施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2025 年以来,共清理长期 占用公共停车资源和道路的“僵尸车”800 余辆,为企业和市民 释放了宝贵的停车空间。同时,我们建立了基于“交安 E 报”等 智能平台的市民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交通标 志标线不清、信号灯故障等问题,确保在 24 小时内响应,72 小 时内办结,办结率达 96%以上,从细微处保障了道路的安全与畅 通。 (三)聚焦公正文明,执法监管实现“方式创新、服务增温” 一是推行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我们深刻认识到,执法 既是管理手段,更是服务方式。针对物流运输企业车辆因标识不 清、轻微超载等非主观故意、未造成严重危害的首次轻微违法行 为,我们制定了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和警告教育的事项清单。2025 年以来,已对近 1500 家次的企业车辆实施了“首违不罚”或警 告教育,体现了执法的“温度”,获得了企业界的广泛好评。 二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为避免多头执法、 重复检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我们积极会同交通运输、应急 管理等部门,建立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将全市重点物流企业、 危化品运输企业纳入联合抽查对象库,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 执法人员的方式,开展“一次检查、全面体检”。2025 年已开展 联合执法检查 30 余次,检查结果全部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 既提升了监管效能,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企业经营的打扰。 三是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市公共信用信 息平台,我们将企业交通违法信息、事故信息等纳入信用档案, 并与交通运输部门共享。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红名单”运输企业, 在办理通行证、享受便捷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和便利;对存在多 次严重违法、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黑名单”企业,则作为重点监 管对象,提高抽查频次。通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激励企业自 觉守法,实现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的转变。 二、短板与挑战:当前工作中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标国际一流标 准和企业群众的更高期盼,我市公安交管领域的营商环境建设仍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与挑战。 (一)信息传导存在“温差”,政策红利未能完全释放。调研 中发现,部分“放管服”改革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