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XX自然保护站2025年度鸟类保护工作情况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 自然保护站 2025 年度鸟类保护工作情况 报告 2025 年,在 XX 上级单位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XX 自然 保护站立足区域核心生态功能定位,以保障生物多样性、筑牢生 态安全屏障为总目标,聚焦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核心任务,通过系 统谋划与多点发力,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全面总结经验、 剖析不足、明确方向,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度工作基本情况 本年度,保护站紧密围绕遏制破坏鸟类资源的各类违法行为, 以“宣教先行、源头管控、精准巡护、协同共治”四项关键举措 为总抓手,推动鸟类保护工作系统化、常态化、精细化,有效维护 了辖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一)强化宣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保护站坚持将宣传教育作为提升全民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社 会氛围的治本之策,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多渠道覆盖的立体化 宣传格局。 在线下层面,保护站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 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宣传队伍深入辖区周边的 XX 乡镇、 XX 村、XX 社区及中小学校,累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18 场次。 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手册等传统而有效的方式, 面对面向公众普及鸟类知识、宣讲法律法规。据统计,全年共计 发放《野生动物保护法》读本、鸟类保护知识图册等宣传资料 8000 余份,直接覆盖群众约 15000 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生 态保护意识。此外,特别邀请 XX 森林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以案 说教”专题普法活动 3 次,选取近年来发生的非法猎捕、贩卖鸟 类典型案例,直观展示违法行为的严重法律后果,形成了有力震慑。 在线上层面,保护站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的优势。依托官方微信、抖音号等平台,全年共计发布鸟类保护 主题的科普文章 45 篇,制作并发布了系列短视频 20 个,内容涵盖 辖区常见鸟类识别、鸟类救助常识、观鸟文明指南等,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累计获得超过 30 万次的阅读和播放量,成功将生态保 护理念传递给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凝聚了强大的网络保护共识。 (二)严格源头管控,扎紧制度篱笆 为从根本上阻断人为活动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与破坏,保护 站将源头管控视为“第一道防线”,实施了严格的出入管理措施。 保护站对辖区内 3 个主要入山通道实行了 24 小时值守与动 态管理,严禁任何未经批准的社会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核心区与 缓冲区。所有确需进入的生产经营、科学研究等单位人员及车辆, 均需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并在进入时接受检查和实名登记。据 统计,全年累计检查登记入山车辆 4100 余台次,核查登记入山人 员 9600 余人次。在登记的同时,值守人员同步开展“一对一”的 护鸟宣传,发放提示卡,告知相关法律责任,确保保护要求传达到 每一位入山者。为强化物理隔离效果,本年度保护站对辖区边界 及重点路段的警示牌、界桩进行了全面排查,新增和修复各类警 示、宣传牌 115 块,并对 2 个重点区域的管护检查站点进行了设 施维护与升级,有效扎紧了外部防护的“篱笆”。 (三)深化巡护监测,构筑安全屏障 精准、高效的巡护监测是及时发现和处置威胁、保障鸟类安 全的关键。保护站聚焦重点区域与关键时段,持续优化巡护机制。 在巡护范围上,保护站将鸟类集中分布区、重要繁殖地、迁 徙停歇地以及主要水源地等约 350 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重点 巡护区,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了 4 支专业巡 护队伍,采取“车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 巡护。全年累计组织巡护1200余人次,巡护路线总里程达到46000 公里,实现了对关键区域的高频次覆盖。 在巡护机制上,与疫源疫病巡护监测工作紧密衔接,特别是在 春秋两季候鸟迁徙高峰期,严格执行“每日巡查+信息日报告”制 度。巡护人员每日通过手持终端上报鸟类活动动态、种群数量、 异常行为等信息,确保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掌握前线情况。本年 度,在迁徙季共上报鸟类动态有效信息 830 余条,根据巡护中发现 的线索,成功救助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雀鹰、红隼等受伤鸟类 7 只, 均已妥善处置或放归自然。这种全时段、高精度的守护模式,为 鸟类在辖区的栖息、繁衍和迁徙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四)推动协同共治,凝聚保护合力 鸟类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地域广、链条长,单一 部门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监管。保护站主动作为,积极牵头构建跨 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体系。 本年度,由保护站牵头发起,联合了 XX 县林草、公安、市场 监管、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文旅等 13 家单位,共同研究并印发 了《关于联合开展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鸟类专项行 动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各单位的职责分工、信息通报流 程和联合执法机制,为协同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保护站积 极参与并推动建立“生态警务”联席会议制度,年内共组织召开 联席会议 4 次,专题协商讨论了情报信息共享、涉案线索移交、 跨区域执法协作等关键事项,初步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执法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新格局,有效破解了过去存在的监 管盲区和执法壁垒问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新时代生态文明 建设的高标准、严要求,保护站的工作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深层 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护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短板 生态保护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强度,根本上取决于资源的有 效支撑,而当前资源配置与日益繁重的保护任务之间存在不匹配 的矛盾。 首先,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保护站现有在编管护人员 28 名,管 护总面积达 800平方公里,人均管护面积超过 28平方公里,且多为 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山区。高强度、广覆盖的巡护任务与有 限的人员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线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 作状态,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开展精细化管理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其次,经费保障机制有待优化。当前,保护站的资金来源较多 依赖于上级下拨的各类专项项目经费,这类经费通常目标明确但 使用范围受限。而用于日常运行维护、老旧设备更新、应急物资 储备、人员专业培训等基础性、保障性的稳定经费渠道不畅,额 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站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保护 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