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 2025 年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
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 XX 县召开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时机关
键,意义重大。刚才,与会人员一同实地观摩了 XX 县的新时代
文明实践中心、XX 镇 XX 社区以及文明实践集市的创新做法,
看到了基层鲜活的探索和可喜的变化,很受启发。XX 县、XX
县、XX 县等单位的交流发言,有思考、有举措、有成效,值得
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
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当前形势,
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市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将其视为一项关系民生福祉、关系社会文明、关系发展全局的基
础性工程。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深刻认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重大
意义
自《XX 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方案》
印发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以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
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为突破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文明乡风、良
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 XX 大地上蔚然成形。
工作成效初步显现。我们的努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
一组组变化的数据中。据市文明办与民政部门的初步联合摸排统
计,自 2023 年全面启动专项治理行动以来,全市范围内彩礼平
均水平较三年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 15 个重点示
范乡镇,彩礼金额平均降幅达到了 20%左右,婚事花费普遍减少
3-5 万元。过去动辄三四十桌的婚宴规模,如今在大部分村社已
有效控制在 15 桌以内,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零彩礼”和“低
彩礼”的新人典范。全市超过 85%的行政村(社区)已经结合实际,
将婚丧事宜具体标准纳入了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完成的村
规民约达 1800 余份。各地涌现出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
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规范红白事宜中累计成功介入干预不合
理事宜超过 3000 起,群众的“人情”负担和经济压力得到切实
减轻。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广大
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严峻挑战不容忽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移风易俗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复杂
性、顽固性和反复性不容低估。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一是
高价彩礼问题根深蒂固。在部分地区,受“面子”文化、性别结
构失衡等因素影响,彩礼价格依然在高位徘徊,甚至出现“明降
暗升”的变异现象,成为许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是群众反
映最强烈、治理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二是攀比浪费之风屡禁不
止。婚丧嫁娶中的讲排场、比阔气现象时有反弹,宴席规模、车
辆配置、随礼金额等仍在暗中较劲,不仅造成巨大浪费,更败
坏了社会风气。三是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有市场。“厚葬薄养”的
观念在一些地方仍有影响,丧事大操大办、修建豪华墓地等现象
尚未根除,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与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
四是长效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地方的工作存在“运动式”倾向,
检查时紧、过后则松,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足,群众的内生动力
和行动自觉尚未完全形成。
重大意义必须深化认识。推进移风易俗,绝非一时一地的权
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
然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果乡村的“面子”
上去了,但“里子”还是陈规陋习盛行,那乡村振兴就是不全面、
不可持续的。只有革除陋习、涵养新风,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
大的精神动力,让广大农民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这
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一场婚礼掏空家
底”、“一份人情不堪重负”,这些都是群众的痛点、难点。推进
移风易俗,就是要直面群众关切,帮助他们从沉重的人情债、面
子观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发展生产、改善生
活、孝亲敬老上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加强和创
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移风易俗的过程,本身就是重塑乡
村社会规范、强化村级组织功能、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的过程。通
过修订村规民约、发挥“一约五会”作用,能够有效将党的领导、
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结合起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
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深刻把握移風易俗的内在规律
做好移风易俗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主
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遵循其内在规律,精准施策、靶向治
疗。从实践探索来看,关键是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在革除陈规陋习中涵
养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核心在于“破旧”与“立新”。不破不立,不止
不行。
“破”要坚决有力。要把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
葬等突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敢于动真碰硬。要划定“红线”,
明确彩礼、随礼、宴席桌数、车辆数量等的指导性标准上限。这
个标准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指导各县区、各乡镇根据本地经
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通过民主程序进行细化和明确。对
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顶风违纪的,纪
检监察部门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形成强大震慑。
要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鼓励群众对身边的陈规
陋俗进行监督,让歪风邪气无处遁形。
“立”要循循善诱。在“破”的同时,更要注重“立”的工
作。要大力倡导新时代婚育文化和孝亲敬老文化。积极推广集体
婚礼、旅行结婚、植树纪念等简约而有意义的婚礼形式,让爱情
回归本质。宣传部门、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多
举办这类活动,营造氛围,树立标杆。要大力倡导“厚养薄葬”
的孝道理念,引导群众将对逝者的哀思,转化为对生者的孝敬和
关爱,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等文明祭祀
方式。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通过举办
文化活动、道德讲堂、评选“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方式,
将文明新风的种子播撒到群众心田,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
群众的自觉追求。
第二,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在强化示范引领中激
发内生动力。
移风易俗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示范引领
与自下而上的群众自治相结合。
“上”的示范要到位。“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
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
各级党员干部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