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的
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利用半天时间,实地调研了部分房地产项目和
建筑业企业,察看了在建工地的进展情况,总体上感受很深、收
获很大。刚才,市住建局、XX 控股集团等几家单位的负责同志
作了很好的发言,既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也提出了下
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讲得都很实在,也很有见地。下面,结
合上午的调研情况和大家的发言,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推动两大产业高质量发
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房地产和建筑业,历来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
“顶梁柱”。这两个行业唇齿相依、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城市
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说,房地产市场的冷暖,
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的兴衰;建筑业的强弱,也深刻影响着房地产
品质的优劣。稳住这两个行业,对于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
惠民生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
召开这次专题座谈会,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正视
困难、坚定信心,共同研究和谋划推动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平稳
健康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房地产和建筑业正处
在一个深刻转型和调整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
力同在。
从挑战来看,市场的深刻调整带来了现实压力。受宏观经济
环境、人口结构变化、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
场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2025 年前三季度,
我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约为 28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约 8.5%;
全市商品住宅库存量攀升至约 750 万平方米,按照近期的销售速
度测算,去化周期已经达到了 25 个月左右,高于 18 个月的警戒
线。这表明市场观望情绪较浓,有效需求略显不足,房企面临着
去库存和回笼资金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沿着产业链向上游传导,
也给建筑业带来了直接冲击。订单减少、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
压缩,成为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从行业自身来看,传统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过去几十年,
我们两大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扩张和高周转模
式。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房地产领域,人民群
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过去那种标
准化的、千篇一律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品
质的改善性居住需求。在建筑业领域,传统的人海战术、粗放式
管理模式,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
与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格格不入。产业升级、技术迭代、模式创新,
已经成为两大行业必须跨越的关口。
但是,我们既要正视挑战,更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
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必须看到,支撑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长期向
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发展机遇正在不断涌现。
第一,发展的动能正在积蓄。虽然总量增速放缓,但结构性
机会巨大。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向往,就是我们最大的市场
潜力。今天上午我看到的 XX 区一个新建商品住宅项目,他们在
户型设计、绿色建材、智慧家居方面的探索,就很好地回应了市
场的新需求。这说明,只要我们能提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产品,
市场需求就会被激发和释放。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仍在持续推
进,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新增城镇人口,这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
基础性需求。特别是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实施,“三大工程”
的全面铺开,将为房地产和建筑业开辟出万亿级的新赛道。
第二,产业的根基依然坚实。我市建筑业素有“铁军”美誉,
拥有一批像 XX 控股集团这样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龙头企业,
也培育了一支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产业队伍。2024 年,全市
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了 4100 亿元,同比增长 6.2%,在宏观经济承
压的背景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
建筑业产值 3250 亿元,同比增长 5.5%,其中,以基础设施建设
为主的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占比达到 56%,成为稳定增长的“主
引擎”。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建筑业家底厚实、韧性十足。只要
我们引导得当、支持有力,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抢占先
机、赢得主动。
第三,政策的红利持续释放。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旨在
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为
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
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刻领会、精准把握、
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同志们,看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关键就在于行动。我们
必须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彻底告别过去对土地财政
和传统基建的路径依赖,以积极作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
动求变、科学应变,全力推动我市房地产和建筑业在转型升级中
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聚焦关键,精准施策,奋力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稳定房地产市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不能简单地
把房地产看作一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和社会
问题。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要从过去的防过热,转向防过冷和
促进市场平稳运行上来。要坚持系统思维,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加快探索构建“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和房地产发展新模
式。
第一,要在优化“好房子”供给上实现新突破。市场需求变
了,我们的供给必须跟着变。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开发企业要深入
研究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的新期待,不能再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产
品。什么是“好房子”?我认为,它不仅仅是面积大、地段好,
更应该是绿色低碳的、健康舒适的、安全耐久的、智慧便捷的。
今天上午我调研的 GZ379 地块项目,全面配备全电动力设备,
大力建设绿色智慧工地,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市住建部门要牵
头,尽快研究总结提炼我市高品质住宅的内涵要素和建设标准,
形成一套清晰的指引,指导开发企业在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施
工工艺、配套服务等全链条提升产品力,打造一批能够引领市场
潮流的标杆项目。要下大力气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适当减少刚需
型、普通型住房的土地供应,有序增加高品质、多样化的改善型
住宅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居住需求,形成有效的供
给来创造和引领需求。
第二,要在激发多元化有效需求上拿出新实招。稳定市场的
关键在于激发有效需求,把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力。
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