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教育强市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全面部署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深刻把握“强国必先强教”
的战略考量
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深刻阐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系统阐释教育
强国“六大特质”“八大体系”和必须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
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实践
要求。
第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坚守定力走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强
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
荡,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
因素,教育公平也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
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大力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教育是栽树工程、千秋工程,必须坚守责任一棒接着
一棒抓实干好。“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甬有优学”行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
台阶。一是立德树人深化落实。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
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持续强化,“四明传习”大思政工作体系
覆盖全域,创建国家级党建“双创”项目 32 个,4 所学校入选
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高质量落实“双减”政策,形成“一校一
特色、一生一技艺”等“五育”工作成果,宁波学子在科技创新、
文化艺术、体育竞技、职业技能等国家级、世界级赛事中取得佳
绩。二是优教品牌持续擦亮。“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
XX 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 155 所,新增学位 14
万个,建成镇海中学甬江校区一期、海曙中学、宁波科技高中等
优质普高,教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域通过国
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评估,获
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三是支撑发展更加有力。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获批设立,宁波大学
顺利通过“双一流”中期评估,新增两所职业本科大学,高等教
育实力显著提升。高校科研平台不断建强,获批 2 家全国重点实
验室,重大科研成果加速涌现。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
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指引,也凝结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的辛勤付出。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聚力争先、全面创
优,朝着教育强市的目标迈进。
第三,教育是战略先导、发展先手,必须坚守定位全面服
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以更大的格
局、更宽的视野抓好教育。一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
略中全面强化教育功能。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我
市基础教育具有一定优势,但高等教育实力整体依然偏弱,学科
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短板,高校作为基础研究
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要持续锻
强基础教育的支撑力、高等教育的引领力,形成教科人一体化发
展的强劲势能。二要在把握人口变化大趋势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当前,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
性特征,学龄人口总量逐年下降与各学段学生数梯次达峰、教育
需求持续升级与优质供给相对不足等矛盾问题日益显现。要加快
构建与人口变化和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努力让每个
孩子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让广大群众获得伴随终身的教育。三
要在构建大平安体系中更加突出校园安全。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
的主阵地,校园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点领域。要把校园绝对安全
摆在平安宁波建设的突出位置,全面筑牢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防
线。
二、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总体布局,奋力书写“挑大梁作示范”
的教育答卷
党中央站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确立了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浙江
实际,提出到 2030 年基本建成教育强省,教育各项指标达到国
际国内先进水平。作为宁波来讲,要坚决扛起“挑大梁作示范”
的使命担当,奋力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整体发
展水平全省领先,率先建成教育强市,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
设作出更大贡献。具体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要夯实育人之基,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
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用大思政课铸
魂立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丰富
“四明传习”大思政品牌内涵,用真理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要用文化力量敦品化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家国情怀、仁爱理念、诚信精神、勤劳品质,将其转化为学生价
值观教育的丰富滋养,进一步赓续精神血脉、增强文化自信、砥
砺报国之志。要用“五育”并举深度育人。坚持启迪智慧、强健
体魄、磨砺心智相统一,精心设计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
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