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功夫在诗外(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功夫在诗外(上)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教育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能就诗学诗,应 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这诗道出了写作修炼的真谛。 综观古今中外,无数大师的写作之路,可以说都是积累铺平的,马克思写《资本 论》前,查阅书籍1500多种,恩格斯为写《自然辩证法》,摘抄笔记近200本,鲁 迅编《中国小说旧文抄》,摘录古书1500余卷,吴晗一生积累卡片上万张,他们无 一不是在积累上下过大功夫的。 试问,若没有这般深厚的积累,大师们哪来恣肆汪洋的才华,又怎能展现如椽的 巨笔呢? 对现代公文写作而言,这种“诗外功夫”,也是不能少的。它是学问之源,其水平 决定了笔头的软硬。唯有日积月累,写作能力才会精进、学识才会升华。也只有大量 的积累,笔下才会有千军万马供你驱使,写作思路才会如汩汩涌泉,取之不竭,奇思 妙想才会似吐玉射珠,喷涌而出。这叫做:“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 照,驯致以绎辞。” 当然,积累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若不掌握基本规律,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 法,那在浩如烟海、五花八门的信息面前,任何人都会变得无所适从;若没有严密的 思维和独到的眼力,再有价值的信息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毫无洞察,最后陷入 无材可用的空叹之中。 有鉴于此,笔者在十余年的耕作之中,反复思考总结,提炼出了练好搜集素材这 门“诗外功夫”的七个要诀,现不惴浅陋,与读者分享。 1.未雨绸缪,行动要“早” 写作如打仗,作者是统帅,素材是兵马。若想打出一场漂亮仗,麾下自然不能没 有兵马。试想,一个无兵无马的光杆司令,想单枪匹马就赢得战争是很难想象的。最 好是早招兵马、广聚人才、有备无患。 为此,写作者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未雨而绸缪”的意识。但凡做事,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不管用 的,那样做既仓促,也不保险。只有未雨绸缪,早作打算,把功夫下在前头,才会有 恃无恐、有备无患。笔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写材料的突发性特点,很 多材料十万火急,根本没有足够时间临时准备资料,只能吃平时的“家底”,若手中 有“粮”,心里就不慌,干起工作来也才应对自如。 二是“功夫在诗外”的意识。在舞台上表演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悟,台上三分 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一点才艺展示,往往要台下用万千心血来浇灌。从这个意 义上讲,文稿就是文字工作者的舞台,写作就是表演,若想给观众展现出一台精彩节 目,台下的“诗外功夫”自然是不能不练好的,若指望一时的脑洞大开、灵光乍现,任 何人都写不好文章,公文写作尤其如此。 三是“我材必有用”的意识。日常积累好比养兵,很难预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派 上用场,但它却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积累所要解决 的就是不时之需。所以,我们必须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不能认为下这样的功 夫浪费了精力,也不能小觑了那些看似漫无目的积累,说不定在日后写作中能发挥大 作用。也许今天用不上,或许明天、后天就用上了;也许在这篇文章里没用,或许在 下篇文章里派上大用场。 2.锲而不舍,精神要“恒”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积累是件长期的事儿,“一 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人之所以练不 好这门功夫,问题就出在对其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久久为功之恒久精神,不能源源 不断地向“学问之池”注入涓涓细流,池水经不起慢瓢舀,时间长了,自然就才思枯 竭、江郎才尽了。 若想保持池水长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把积累当成每日修炼之功课,日积月 累。 1.常读好书。书籍无疑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读书自然是人类获取活水的重要渠 道,若想得到源源不断的写作清泉,非在读书上下功夫不可。当下上网愈发普及,阅 读更加便利化了,文字工作者一定要培养读书的情趣,利用一切条件,实现常态化阅 读。 2.学会倾听。积累不仅是眼上功夫,还要把耳朵用起来,养成倾听的习惯,当好 一名合格的倾听者,把自己当成一台录音机,清空耳朵,随时接通信息的渠道,注意 听新闻播报,听领导的思想观点、指示要求,听他人的精彩发言。 3.主动搜寻。有些素材需要有针对性的搜集,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或学术 数据库精准搜索目标素材,也可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必要时还可专题调研,掌握 第一手资料。 4.时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