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镇打击利用VOIP设备实施电信
网络诈骗专项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打击利用VOIP设备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专
项工作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特别是
利用VOIP设备盗用固话这一新型诈骗手段的严峻形势,总结经验、查
找不足,对下一步全镇的反诈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
才,相关同志已经通报了近期发生在全国及我市的一些典型案例,情
况触目惊心,教训极其深刻。下面,结合我镇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深刻把握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现实危害与挑战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侵犯群众利益的突出毒瘤。尽
管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旗各级的重拳打击下,我们的反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
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不断
翻新,呈现出技术化、产业化、跨境化等新特征,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从宏观态势看,反诈斗争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全国数据显
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虽然在严打高压下增
速有所放缓,但案件总量仍在高位运行。2023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数量高达42万
件,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血汗钱被席卷一空,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流失。
具体到我们*市和*旗,通过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今年上半年的发案数和损失金
额实现了双下降的良好局面。据统计,2024年以来,我旗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
同比下降了50.9%,损失金额同比下降了52.3%;*市的发案数和损失金额也分
别同比下降了9.7%和17.8%。这些数据值得肯定,是我们全体同仁共同奋斗的
结果。但是,成绩面前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下降的曲线并不意味
着警报解除,恰恰说明我们的斗争进入了此消彼长的拉锯战、攻坚战。一旦我
们的防线出现松动,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就可能迅速反弹。盗用党政机关、企
事业单位,特别是医院、酒店等机构固定电话号码实施诈骗的犯罪活动呈高发
态势,其危害性远超传统诈骗手段。这种手法的核心在于其“身份伪装”的欺骗
性。诈骗分子不再使用无规律的虚拟号码或境外号码,而是通过物理手段,将
一个外观酷似路由器或机顶盒的“黑盒子”非法接入到正规单位的电话交换机或线
路中。这些不法分子常常伪装成通信公司的维修人员、网络升级工程师,以“免
费检修线路”“提升网速”等为幌子,堂而皇之地进入我们的办公楼、机房、弱电
井进行安装。一旦设备安装成功,身处境外的诈骗团伙便可远程操控,将他
们的网络电话信号转换为被盗用的本地固话号码拨出。这种诈骗手法的危害是
巨大的。试想一下,当一位群众接到显示为本地医院、公安局甚至是镇政府办
公室的来电时,他的警惕性会降到最低。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人民群众对公权
机关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天然信任,冒充医保局、财务科人员以“医疗退款”“社保
卡异常”为由,或冒充公检法人员以“涉嫌洗钱”“配合调查”为名实施精准诈骗。
近期外地一个案例中,诈骗团伙利用非法架设的VOIP设备,关联实施了50起诈
骗案件,涉案总金额高达651万余元。另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非法获取
的26个固话号码,拨打诈骗电话,骗取金额合计超过321万元。这些冰冷的数字背
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和无尽的泪水。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特洛伊木马”,正
严重侵蚀着政府和公共机构的公信力,破坏着我们来之不易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从治理难点看,新业态新模式给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VOIP设备
诈骗的链条长、环节多,涉及设备生产、网络招募、上门安装、远程操控、话术诈
骗、洗钱销赃等多个环节。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发布“高薪日结”的虚假招聘信息,诱
骗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为其充当“工具人”,负责在境内流窜作案,到指定酒店、
写字楼、医院安装设备。这些“工具人”流动性强、隐蔽性高,给公安机关的追查溯
源带来了极大困难。同时,一些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对通信机房、弱
电井等关键区域疏于管理,对外来人员核查不严,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此
外,通信运营商在固话线路的开通、维护和异常话务监测方面也存在短板,未能及
时发现并阻断异常呼叫,客观上为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这些都表明,我们的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日新月异的犯罪手法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足。同志
们,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与VOIP诈骗的斗争,已经不是简单的治安问题,而是
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事关我们执政根基的重大政治问题。
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正视挑战,迎难而上。
二、总结过往成效,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弱项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反诈工作,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宣传
防范和打击整治行动。我们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开展了“打击整
治养老诈骗”集中宣传,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村社开展“反诈防骗、青春同
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普及反诈知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各村、各社区、各单位也做了大量工作,在各自领域筑起了一道道防线。
但是,成绩不能掩盖问题,我们必须用最严格的标尺
审视自身,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仍然存在的四大“短板”:
第一,宣传的“精准度”和“穿透力”有待提升。我们过去的宣传,更多是“大
水漫灌”式的广而告之,内容上偏向于刷单、网贷、冒充客服等常见诈骗类型。
对于VOIP盗用固话这种技术性、迷惑性更强的新型手法,我们的专项宣传还远远
不够。很多单位的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甚至是我们的一些干部,对这种“黑
盒子”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识别能力。群众对“熟号码”的警惕性天然就低,如
果我们不能把这种新型诈骗的原理、特征和防范要点讲清楚、说明白,宣传效
果就会大打折扣。宣传工作没有真正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化,穿透力不足。
第二,排查的“覆盖面”和“专业性”存在盲区。VOIP设备通常被安装在通
信机房、弱电井、消防通道、楼顶设备间等隐蔽角落。这些区域往往成为日
常安全管理的“被遗忘的角落”。我们有多少单位对自己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
过“家底式”的排查?有多少物业公司真正做到了对进出机房人员的严格登记
和核查?排查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专业的技术手段和指导规范。我们
的干部和安保人员不认识、不了解VOIP设备,即使看到了也可能认为是正常
的网络设备。这种“非专业”的排查,无异于盲人摸象,难以发现深藏的隐患。
第三,联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