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 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主要 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 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要求,总结前一阶段工 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目的就是要 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以决战决胜的姿 态,坚决打赢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场硬仗。下面,我讲三点意 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深刻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极端 重要性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 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市地处*平原腹地,拥 有超过1500万亩的广袤良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保障 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 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头号工程”来 抓,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成效。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的成绩是 可圈可点的。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 过366.9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坚实基础。特别 是2024年,我们抢抓国家增发国债的重大政策机遇,成功争取 到105万亩的新建项目任务,总投资额高达26亿元,项目总量在 全省名列前茅。其中,*县的45万亩和*市的40万亩项目,体量 大、标准高,成为了全省的示范样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 们坚持“早”字当头、“快”字为先,实现了比预定工期提 前10天全面开工,展现了*市的担当与效率。通过大力推进 以“格田化”改造为代表的创新模式,我们已完成超过110万亩 水田的改造升级,不仅有效释放了3.4万亩的耕地面积,更实现 了亩均增收150元至200元的显著效益。这一系列成果,有力支 撑了全市粮食总产量从2019年的115.5亿斤,稳步提升并连续多 年稳定在120亿斤以上的新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 了*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担子有多 重、责任有多大。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 峻,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地位空前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 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 要装中国粮”。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是真正 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的关键之举,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 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压舱石”。从区域发展层面看,建设农业 强市是市委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农业的根基在耕地,没有高 标准的农田,就没有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高质量的农 业强市。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高标准农田 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抓实、抓 出成效。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到2025年底,全市高标 准农田建设面积要达到340万亩;到2030年,累计建成黑土高标 准农田420万亩。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没有任何退路和余 地。 二、聚焦短板,正视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补齐工作弱项 成绩固然值得肯定,但问题和不足更需要我们警醒和重视。 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揭短亮丑,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 自我革命的精神,认真审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在“建管”关系上存在失衡现象。部分地区和单位依然 存在“重建轻管”的惯性思维,项目建设时轰轰烈烈,建成后 却管护不力,导致一些工程设施“当年建、次年坏”,没有发 挥出应有的长效效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没有真正落 到实处,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资金保障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 在,这严重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体成效和可持续性。 二是在项目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虽然我们三令五申要 严把质量关,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项目仍然存在标准不高、 质量不优的问题。有的项目前期设计不科学,没有充分结合地 块实际和农民意愿;有的项目在招投标、施工、监理环节监管 不严,存在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行为;有的项目竣工验收流 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宝贵 的国家资金,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必须下大力气整治。 三是在推进速度上存在不平衡现象。从全市范围看,各 县(市)区的工作进展并不均衡。有的地方行动迅速、措施得 力,项目推进又快又好;而有的地方则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 上较为迟缓,项目进度明显滞后于序时进度。这种“上热下 冷”“快慢不一”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全市总体目标的实现。 我们必须强化调度,对进度缓慢的地区要及时预警、挂牌督 办。 四是在要素保障上存在瓶颈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 统工程,涉及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当前,项 目建设的投资标准与物价上涨的现实存在差距,资金压力较 大。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用地、用林、环评等手续协 调难度不小。基层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也相对薄 弱。这些要素保障上的短板,制约了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因素,但更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