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心得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在座的各位教育战线上的
前辈与同道,一同交流、分享此次赴 XX 市 XX 县培训学习的心
得与感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学校,对市教育局的精心组
织和 XX 县同仁们的倾囊相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这几天的学
习,日程紧凑、内容丰富,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也有触及
心灵的实践观摩,对我个人而言,不亚于一场思想上的“及时雨”
和认知上的“风暴课”。
坦白说,在参加这次培训之前,我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象的层面,比如校舍是不
是够漂亮、设备是不是够先进、生师比是不是达标等等。然而,
通过聆听 XX 市 XX 区 XX 主任对 32 项核心指标的精辟解读,
以及实地走进 XX 县那几所“画中有校,校中有画”的学校,我
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过去可能更多
地在追求“均衡”,而“优质”的内涵,我们挖得还远远不够。
这次学习,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从一种“完成任务”的惯性
思维,转向一种“追求卓越”的内涵自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
岗位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重塑:优质均衡
是一场深刻的“软件”革命
培训中,XX 县 XX 中心小学的 XX 校长分享的《学校课程
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点滴做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他们校园里那无处不在的竹韵文化,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而是
已经渗透到课程、活动乃至师生精神面貌中的一种气质。这让我
意识到,优质均衡的真正难点和价值所在,并非看得见的“硬件”
堆砌,而是看不见的“软件”升级。它要求我们将目光从外在的、
物化的标准,转向内在的、生成的品质。
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对照指标清单,逐项打勾,完成了就
松一口气。但 XX 市 XX 区和 XX 市 XX 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真正的优质均衡,是“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它要求我
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所以然。比如,我们学校的图书
馆藏书量早已达标,但孩子们真正借阅了多少?深度阅读的习惯
培养起来了吗?我们的功能室配备齐全,但开课率达到了吗?实
验教学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这些问题,
是过去的我很少去深究的。这次培训就像一次“影子培训”,通
过观摩和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管理行为中的盲点与不足。
我认识到,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的责任绝不仅仅是确保各
项指标数据的“漂亮”,更要推动这些资源和条件,真正转化为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营养”。这种从“对标”到“入心”的转
变,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收获。
二、从“精准对标”到“精耕内涵”的路径探索:以课程、
教师、文化为支点撬动学校品质提升
明确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如何走好路。培训中反复强调的
“内涵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具体路径。我认为,可以从课程、
教师、文化这三个核心要素上寻找突破口。
首先,让课程建设成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总开关”。当前,
国家正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地,鼓励探索跨学科主
题学习等教学模式。这为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XX 县的学校,
将乡土文化开发成“竹韵悠悠”的校本课程,将前沿科技融入
“人工智能启蒙课”,这种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不能仅仅
满足于把国家课程开齐开足,更要思考如何将其“校本化”实施,
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深度。例如,我们学校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的 XX 区域,是否可以系统地开发一套与地方文史、非遗项目相
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围绕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