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市委常委在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市委常委在市家庭家教家 风建设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交流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 实上级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交流我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工作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推动全市家庭 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 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更关乎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下 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家教家风思想。“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等古训,都深刻揭示了家庭家教家风 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家庭文化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 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通过加强家庭家 教家风建设,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许多家族传承下来的家训、家规,如《朱子家训》 《颜氏家训》等,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治家理政等方面的深刻道理,对后 世子孙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当深入挖掘这些优秀传统家训家规的内涵,结合时代要 求进行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滋养当代家庭的精神源泉。 (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家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和重要阵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一个家庭如果 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良好风尚,家庭成员 就更容易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相反,如果家庭中存在不良风 气,如自私自利、冷漠无情、铺张浪费等,就会对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 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供肥沃的土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得到生动具体的实践和 传承。 (三)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 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家庭如果充满温馨、关爱和正能量,家庭 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就能够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相 反,家庭矛盾频发、家庭关系紧张,不仅会影响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 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能够引导家庭成员树 立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和亲子观,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预防和化解 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还能够通过家庭成员的示范引领作 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客观分析我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将其作为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工作 机制不断完善。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 了各部门职责,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同时,建立健全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 设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宣传教育广泛深入。通过开展“最 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举办家庭家教家风主题讲座、编印家庭家教家风 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优秀典型事迹,营 造了全社会重视家庭、注重家教、传承家风的良好氛围。三是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组织开展了“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亲子共读经典”“家庭志愿服务”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 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让家庭成员在活动中增进感情、提升素质,增强了 家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存在的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家庭家 教家风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家庭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视 程度不够。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重 要作用,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关注不够、引导不足。二是家 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资源整合不够。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但目前 各部门之间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工作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导致资源分散、力量分 散,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不足。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还相对滞后,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和 有效举措。 (三)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