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同志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 XX 书记、各位同事:
大家好。
通过一整天的沉浸式学习和聆听同志们的真知灼见,我的内
心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洗礼。今天,借此机会,我想结合
个人的学习感悟,从一名普通党员干部的视角,谈几点不成熟的体
会和反思,以求教于各位。我发言的重点,是关于如何将宏大的法
治思想,内化为个人的精神信仰,并外化为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
一、领悟思想伟力以法治信仰筑牢从政基石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政府工作
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
求,什么才是支撑我们行稳致远的“定盘星”和“压舱石”?昨天
的学习给了我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答案,那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
会议上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
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并非一
句抽象的政治论断,而是蕴含着深厚历史逻辑和现实考量的智慧
结晶。我个人的体悟是,这一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系统地回答
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
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其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为处在转型发
展关键期的 XX 市,提供了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法”看作是约束行为的底线和工具。
但通过这次系统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法治更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基
本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治理智慧。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惩治和禁止,
更在于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例如,在推动 XX 市经济高质
量发展进程中,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核心竞争力。
它不是简单地出台几个优惠政策,而是要通过稳定、透明、可预
期的法治框架,给所有市场主体一颗“定心丸”,让企业家敢于投
资、安心经营、专心创新。这让我反思,在日常工作中,是否真正
将法治思维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是否在项目审批、政策制定时,
首先想到的是合法性审查,是程序正义,是权利义务的平衡?这种
从“权力本位”到“法定职责”的思维转变,正是法治信仰在个
人思想深处的扎根。筑牢这个基石,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
头脑,做到心中有法、行中有度。
二、坚守人民立场让法治温度融入民生关切
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鲜明的品格,就是其深厚的人民情怀。会
议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领域法治建设,让法
治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让我想到,法治的生命力,归根结底
在于人民的拥护和信赖。一部法律、一项政策,无论设计得多么
精巧,如果脱离了群众,不能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那它就是冰冷
的条文,无法真正落地生根。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我想,关键
在于将法治实践的重心下沉到与群众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领域。
在 XX 市,旧城改造中的拆迁补偿争议、劳动用工中的薪酬支付
纠纷、消费领域的维权难题、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这些都是
民生痛点,也是法治建设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前段时间,我关注到一个案例。XX 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因为
加装电梯的费用分摊和低层住户采光补偿问题,邻里之间矛盾重
重,项目一度停滞。后来,街道司法所和社区法律顾问介入,没有简
单地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