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县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推进会上的讲
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优化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推进会,主
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决策部署,对我县下一阶段规范和优化涉企
行政检查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县司法局的
同志对政策进行了解读,县纪委监委的同志强调了纪律要求,第三
方技术公司的专家也对“一码通”平台操作进行了系统培训,内
容很充实,针对性很强。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
三点意见。
一、提升站位,深刻认识优化涉企行政检查的时代必然性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
心竞争力。而涉企行政检查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互动最频繁、企
业感受最直接的环节之一,其规范化、法治化、便利化水平,直接
决定了营商环境的“温度”与“质地”。当前,我县正处在产业转
型升级、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优化
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这是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近年来,从中央到
地方,一系列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
件密集出台。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降低
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重要支撑。这些顶层设计为我们的
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
市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我们
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其次,这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现实需要。企业是经济的基
本细胞,是财富的创造源泉。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重复检查、多头
执法、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成为企业反映强烈的痛点和堵点。这些不规范的检查行为,不仅
占用了企业家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
营秩序,更侵蚀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发展预期。有企业反映,有时
一个月要应对数轮来自不同部门的检查,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规
范涉企行政检查,就是要切实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让企业从繁琐的
迎检中解脱出来,安心搞经营、专心谋发展,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
展提供最坚实的微观基础。
最后,这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优化涉企行政
检查,绝非简单的减少检查频次,更不是对监管的放松,而是一场
深刻的治理方式变革。其核心是从传统的、粗放式的“人海战术”
监管,转向现代的、精准化的智慧监管。推行涉企行政检查“一
码通”,正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抓手和具体实践。这不仅是提升行
政执法效能的工具创新,更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壁垒,重塑监管流程,以
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实现从“管企业”到“服务企业”的根
本性转变。
二、聚焦关键,准确把握数字化监管的实践路径
优化涉企行政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精准
发力,务求实效。核心就是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构建“无
事不扰、有需必应”的新型政企关系。
(一)以“一码通”为总抓手构建智慧监管新体系
“一码通”表面上看是一个二维码,但其背后承载的是一整
套全新的监管理念和工作机制。它将成为我县涉企行政检查的总
入口、总平台、总枢纽。
第一,要实现检查计划的“码上”统筹。各行政执法部门必
须严格落实涉企行政检查计划管理和备案制度。所有年度、季度、
月度的常规检查计划,都必须提前录入“一码通”平台,由县发改
委(营商办)进行统筹整合,对同一企业涉及多个部门的检查事项,
原则上应合并进行。平台将自动生成全县的“一张检查日历”,
避免检查的随意性和冲突性。计划外的检查,除涉及重大安全、
环保、食药安全等紧急情况或接到投诉举报外,一律不得开展。
第二,要实现进门执法的“扫码”留痕。“扫码入企”必须成
为每一位执法人员的“标准动作”。执法人员到达企业后,必须首
先出示执法证件,并使用“XX 政务通”APP 扫描企业专属的“检
查码”。扫码后,系统将自动记录检查单位、执法人员、检查事由、
检查时间等关键信息,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可追溯。这一举动,
既是对企业的尊重和告知,也是对执法行为自身的约束和监督。
会后,县应急管理、消防、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同志深入到 XX 纺
织、XX 鞋业等企业进行“入企扫码”的现场演示,开了一个好头,
这种做法要全面推开。
第三,要实现数据资源的“一码”归集。“一码通”平台不能
仅仅是一个登记簿,更要成为一个数据池。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下达的整改通知、企业的整改情况反馈、整改结果的复核等,所
有信息都要实时上传至平台,形成完整的企业“监管档案”和执
法“工作档案”。这为我们进行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企
业、评估部门执法效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我县在推进“码上办”
服务平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XX 新材料有限公司的
电力扩容问题通过平台得到了快速解决、有基础用好“一码通”
这个智慧监管工具。
(二)以“企业宁静日”为保障实现无事不扰真常态
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宁的生产经营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
有之义。要严格落实“企业宁静日”制度,让“无事不扰”从口
号变为常态。
第一,明确“宁静”的时间边界。根据工作安排,每月 1 日至
20 日确定为全县的“企业宁静日”。在此期间,除办理特殊紧急事
项外,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不得进入企业实施各类行政检查。这个
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开口子、
搞变通。
第二,正确理解“宁静”的深刻内涵。“宁静日”不等于“监
管真空”,更不是“免检牌”。它是在信任企业能够自我管理、合
法经营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充分的休养生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