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市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市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管理工作推进会 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管理工作推 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相关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我 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部署下一 阶段的重点工作。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怎么写,直接关系 到数万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 展,关系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大局。刚才,几个相关市直 部门和县区作了很好的发言,谈了认识,也讲了问题和打算。下 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深刻认识做好后续扶持工作的极 端重要性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 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圆满完成了将数万名群众“挪穷窝”的历史性任务。这是一项载 入我市发展史册的伟大工程,也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成果。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后续扶持。可以说, 后续扶持是检验我们搬迁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是确保搬迁群 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协同发力, 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推动后续扶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 们的安置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就业帮扶措施持续落地,社 区治理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在座各位以及全市广大干 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值得充分肯定。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对照省里的新 要求,对照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 少短板和弱项。正如刚才会议调度中反映的情况,一些深层次、 根本性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破解。比如,“稳岗就业”的基础还不 够牢固,部分群众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服务配套”的短板依然明显,一些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供给,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欠账较多,群众办事“两头 跑”的现象尚未根除;“社会融入”的进程还不够顺畅,部分搬 迁群众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社区认同等方面还未完全适应新 环境,基层治理面临新的考验。这些问题,既是当前工作的难点, 也是我们下一步必须集中力量攻克的重点。 同志们,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 务和民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 的答卷,更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色和社会和谐稳定 的基础。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对历史、对人 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 的决心、更实的举幕、更强的合力,奋力谱写我市易地搬迁后 续扶持工作的新篇章。 二、聚焦核心,精准施策,全力破解后续扶持工作的三大关 键难题 做好后续扶持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 盾,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重 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就业、服务、融入”这三个核心,逐一破解 难题,打通堵点,补齐短板。 (一)破解“稳岗就业”之困,夯实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经 济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 益问题。如果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搬迁群众就稳不住、心不安,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我们必须把促进搬迁群众稳定 就业和持续增收作为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来抓。 第一,要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 的经验,一些省市的搬迁劳动力就业率在 2024 年底已达到 95.9% 以上。我们要以此为标杆,力争我市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实现 “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一要推动产业聚人。要把后续产业 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结合各县区资源禀赋和产业规划,有针对性 地引导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手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集中 安置区周边聚集。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 农业示范园,为搬迁群众量身打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市发 改、农业农村、工信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形成政策合力,对吸纳 搬迁群众就业的企业,在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 二要强化劳务协作。人社部门要牵头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搬迁 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用工需求信息库,深化与 XX、XX 等劳务 输入地的对接合作,通过“点对点”输送、组团式外出等方式, 有组织地帮助群众外出务工。三要支持创业带动。要加大对搬迁 群众创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场地免租、税费 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办农家乐、小 商店、小作坊,通过创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带动更多人就 业。 第二,要精准高效提升就业能力。就业渠道再多,自身没有 “一技之长”也难以抓住机会。一要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人社、 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要整合培训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和群众意 愿,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有培 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每年至少能参加 1 次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要实,既要有电工、焊工、家政、烹饪等通用技能,也 要有与本地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专门技术。二要强化励志教育。要 大力宣传自主就业、技能成才的先进典型,引导搬迁群众摒弃 “等靠要”思想,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观念,激发他们通 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第三,要用心用情兜牢就业底线。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技能 偏弱、就业特别困难的搬迁群众,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要充分用好公益性岗位。各县区要结合乡村治理、生态保护、 公共服务等需要,继续开发保洁、保安、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 位,作为托底安置的重要手段。要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确保岗 位设置的合理性和人员在岗的真实性,让最需要的群众得到帮助。 要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要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 对因失业、大病等原因导致收入骤减的搬迁家庭,要第一时间发 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二)破解“服务配套”之忧,优化搬迁群众宜居宜业的生 活环境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搬迁群众能否安居的关键。如果水、 电、路、讯等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如果教育、医疗、养老 等公共服务跟不上,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必须 加快补齐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让群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