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乡村旅游助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乡村旅游 助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乡村旅游助振兴工作会议,主要任 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 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市乡村旅游 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压实责 任,奋力开创我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推进乡村 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 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把握乡村旅游助推全面振兴 的战略意义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乡、融通工 农、承载文化、带动百业的综合性产业,已经成为撬动乡村全 面振兴的有力杠杆和关键引擎。全市上下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 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发展乡村旅游摆在突出位 置,将其作为文旅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的重要路径,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取 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从数据上看,我市文旅市场持续保持 强劲复苏和增长态势。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突破8497万 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69亿元。进入2025年,这一良好势头 得以延续,仅上半年就接待游客4994.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 收入42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2.8%。这些亮眼的成 绩单背后,乡村旅游功不可没。一批如*山麓的民宿集群、*河 畔的田园综合体,已经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和外地游客深度体验 的优选之地,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促进了农村人居 环境的显著改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 在的短板与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部分区域热、部 分区域冷,精品项目少、同质化产品多,整体发展尚未形 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二是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农旅、文 旅、康旅等业态的结合还停留在“简单相加”的层面,产业链 条短,附加值不高,“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没 有充分显现。三是市场主体活力不强。本土人才匮乏,外来资 本引进难,许多乡村的优质资源仍处于沉睡或低效利用状 态,市场化的运营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品牌影响力和营 销能力偏弱。缺乏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乡村旅游“金名 片”,宣传营销方式较为传统,对新媒体、新渠道的运用不够 充分。这些问题,既是挑战,更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 我们必须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的战略机遇,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推动我市乡村旅游 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二、聚焦重点,抓住关键,全力谱写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新篇章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 观念,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环节,实施精准发力。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好全域统筹的“一张图”。无序发 展是乡村旅游的大忌。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强 化顶层设计。市级层面要加快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 划》,明确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品体 系和发展路径。各县(市、区)要在此基础上,立足各自的资 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文化特色,编制具有地方特点、切实可行 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坚决避免“千村一面”、低水平重复 建设。要推动差异化发展,例如,北部*山区的乡镇,可以聚焦 山地运动、森林康养、避暑度假;中部平原地区的乡镇,可以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耕体验、田园观光、科普研学;南 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区域,则要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一 批文化体验型名村古镇。通过组团式发展,串点成线、连线成 片,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 新格局。 第二,强化项目带动,打造产业升级的“引爆点”。项目是 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项目,乡村旅游就是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要下大力气谋划和储备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强 的精品项目。这其中,既要有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 旅小镇”这样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也要遵 循“小投入、大产出”的原则,精心打造一批“小而美”“小 而精”的微度假、微旅游项目,比如精品民宿、共享农庄、手 工作坊等。要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山麓 香草湾田园综合体”“*镇生态农业文娱综合体”等一批已纳入 规划的项目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各级发改、自 然资源、文旅等部门要强化服务保障,简化审批流程,确保项 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 第三,培育经营主体,壮大市场运营的“生力军”。乡村旅 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在于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要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经营主体。一是 激活“内源力量”,大力支持和引导本村本土的有识之士、返 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等,通过成立合作社、股份合作等形 式,有效整合和盘活村集体和村民手中的闲置农房、土地、林 地等零散资源,让“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二是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