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XX 区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切
期盼,齐聚一堂,召开全区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首先,我代表区教
体局,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为我区高中教育事业
默默奉献的各位校长、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
谢!
召开这次会议,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它既是一次回顾过去、
总结经验的“复盘会”,更是一次分析形势、明确方向的“谋划
会”,还是一次凝聚共识、鼓舞干劲的“动员会”。全区高中教育
的质量和水平,是社会各界衡量区域教育工作的首要标尺,它不仅
关系到万千学子的前途与命运,更直接决定着 XX 教育的声誉、
尊严和未来。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审视我们的工
作,规划未来的路径。
一、肯定成绩,正视形势,在清醒认知中把握发展方位
回顾刚刚过去的 2025 学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
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区高
中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最为直观的体现是,我区
2025届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了75.87%,实现了连续三年的稳步增
长,部分学校的进步尤为明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这些成绩
的取得,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是各学校
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要为同志们的辛勤付出点赞!
然而,成绩面前,绝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站在新的起点
上,必须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严苛的标准来审视自身。通过
对 2025 届高考数据的深度剖析,对照兄弟县区的发展态势,对照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更高期待,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区高中教育
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第一,整体发展的均衡性不足,校际差距依然突出。当前,我区
高中教育呈现出一种“头部引领、腰部追赶、底部承压”的格局。
XX 一中、XX 实验学校等标杆学校,凭借深厚的办学底蕴和优质
的师资力量,持续高位运行,为全区教育树立了榜样。但与此同时,
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尽管也在努力追赶,其提升的速度和幅
度仍显缓慢。数据显示,全区本科上线率最高的学校超过了 96%,
而部分学校仍在 60%左右徘徊,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区域教育的
整体形象,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焦虑。如何有效缩小学校
间的“数字鸿沟”,推动全区高中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
质均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短板,高分段竞争力有待加强。
高考不仅是衡量普及教育成果的标尺,更是检验拔尖人才培养成
效的赛场。从今年的数据来看,尽管我区本科上线总人数有所增
加,但在高分段考生的绝对数量、顶尖院校的录取人数等方面,与
我区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匹配,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
距尤为明显。这反映出我们的优生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对拔尖学
生的个性化指导、潜能激发和综合素养培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如
何突破优生培养的瓶颈,实现“高原”之上再起“高峰”,是提升
XX 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第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系统性能力仍需提升,育人方式改革
有待深化。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选课走班”、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能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学校在应对上还存
在被动适应的情况,对于如何将改革的国家宏观要求,转化为学校
微观层面的有效教学行为,探索不够深入,创新不够大胆。教学中
过度依赖教辅资料、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距离《关
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努力的方向。认识到差距,才能
找到前进的动力;直面问题,才能找准突破的路径。全区所有高中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把挑战看作机遇,把压力化为动力,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滚
石上山”的毅力,奋力推动我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跨越。
二、深化改革,聚焦核心,在精准施策中破解发展难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摒弃因循守旧的思维和粗放管理
的模式,向改革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科研要质量。下一步,全区
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深耕。
第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内涵质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必须
牢固树立“质量在课堂”的意识,将工作重心真正回归到课堂教
学之中。一要深化课程理解。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准
确把握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教
育教学全过程,改变过去那种以纯粹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转向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二要
优化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积极探
索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利用信息
技术手段,如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生态,丰富教学资源,创
新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三要提升作业设
计水平。严格落实“双减”精神向高中阶段延伸的要求,坚决减
少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各学科组、备课组要建立作业
集体研究、设计和公示制度,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层次性和有效
性,真正实现减负提质,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