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市应急管理局关于 2025 年防汛减灾工作
的情况报告
2025 年汛期以来,我市面临严峻复杂的防汛形势。根据气象
部门监测,本年度降水呈现“点多面少,北多南少”的非典型分布
特征,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频发,防汛减灾工作任务艰巨。为贯彻
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总要求,我市应急管理部门立足
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统筹
推进各项防汛减灾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将
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责任体系,构筑坚实防线
防汛减灾工作的核心在于责任落实。我市严格执行防汛抗旱
行政首长负责制,构建并深化了“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
包户”的四级包联责任体系。该体系将防汛责任明确到具体单位
和个人,确保压力能够有效传导至基层的“神经末梢”。在组织架
构上,明确了乡镇主要负责人、水库“三个责任人”以及山洪灾
害防御责任人等关键岗位必须在汛期全程在岗履职。市防汛抗旱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包括水利、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管理等部
门,均明确了自身职责边界和协同任务,通过制度化的流程形成了
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闭环,确保了每一项防汛工作有人抓、
每一个关键环节有人管,从根本上杜绝了责任悬空和推诿扯皮现
象的发生。
二、深化监测预警,把握防汛主动权
精准的监测预警是赢得防汛工作主动权的关键。我市依托山
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持续完善“叫应”与“反馈”相结合的闭
环工作机制。预警信息的发布不拘泥于单一渠道,而是综合运用
《提示函》、手机短信、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以及微信工作群
等多种现代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手段,力求将预警信息直达村、户,
有效贯通“最后一公里”。
在实践中,预警阈值得到了严格执行。对于日均降雨量超过
50 毫米或小时降雨量超过 20 毫米的重点区域,市、县两级防指会
第一时间启动“叫应”程序,“叫醒”相关责任人,确保其对潜在
风险保持高度警觉。例如,根据气象监测,2025 年 8 月 7 日 07 时
至 8 日 07 时,我市 XX 县 XX 乡录得 24 小时内 35.2 毫米的降水
量,5 时至 6 时的最大小时降水量达到 15.1 毫米虽未触及最高预
警阈值,但相关机制已确保基层责任人处于待命状态。此外,年初
的数据也显示了降雨的异常性,2025 年 1 月 1 日至 3 月 19 日,全
市平均降水量为 16.6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 7 成,这为我们提前研
判全年防汛形势的严峻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预警发布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会立即组织联合会商,
依据预案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基层单位则同步细化人
员转移方案,明确“转移谁、谁组织转移、何时转移、转移至何
处以及如何进行安置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在险情来临前,能够
果断、提前、彻底地将危险区域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做到应转
尽转、应转早转。
三、强化会商研判,提升决策科学性
科学决策是高效指挥调度的前提。我市已建立并固化了由气
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会商研判机
制。在汛期,该机制实行“每日会商、每周复盘”的常态化运作
模式。当预报有极端天气过程或进入关键防汛时段时,会商频次
会相应加密。通过多部门的专业分析,能够对雨情、水情、汛情
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立体的综合研判,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坚
实的科学依据。一旦发生险情或灾情,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响
应,并遵循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决策、第一时间发布、第一
时间处置的原则,确保应急反应迅速、应对措施精准有效。
四、严抓隐患排查,筑牢安全堤坝
防汛工作重在“防”,隐患排查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口。
我市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的原则,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办公室牵头,组建了多个综合督查组,并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
持续开展拉网式、全覆盖的专项督查。督查工作聚焦于河道行洪
区、各类水库大坝、城市低洼易涝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
域和关键设施。
对于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一律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
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严格的销号管理制度。同时,为
防止问题反弹,定期组织“回头看”检查,确保所有隐患问题实现
动态清零。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加强了对汛期道路安全的监管,
重点排查临水临崖、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