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党课:遵纪守法 知行合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课:遵纪守法 知行合一 各位领导、同志们,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 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遵纪守法,知行合一”。没有法纪的约 束,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在讨论法纪 时,我们在讨论什么?法纪本身又是什么? 一、看破黄尘车马梦,方见庐山第一峰,一探法纪为何物 (一)法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思考法律是什么时,我们需要先引入两个假设,一是资源 匮乏假设。就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匮乏的,这是不证自 明的。如果资源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人们所有的需求 都能得到满足,这个时候就不存在冲突,好比人人都有印钞机, 并且所有的东西都能买到。这可能吗?参考民国货币金圆券,疯 狂印钞只能通货膨胀,最后民不聊生,因为资源是相对匮乏的。 二自利性假设,毕竟生存和发展是生命的第一需求,我们不能说, 资源有限,我们要发展,所以请你们不要发展;也不能说面包有 限,我要生存,所以请你不要生存。 而物质有限,相对匮乏,自利发展,利己排他,这时候冲突、 战争就成了必然。但我们都知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战争是 不利于群体发展的。所以为了避免我们的集体、社会毁于内耗和 冲突,我们就必须要建立秩序,把无序的战争限制为和平的竞争, 发展才能欣欣向荣,社会才能歌舞升平。那么怎么建立秩序呢?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摸索,我们达成一个共识:依靠法纪,维护 秩序!法纪是维护集体秩序,保障个人利益,实现群体利益最大 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结果。 (二)法纪是个人获得幸福体验的最优选项 《韩非子》有“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公仪休嗜鱼,但国人 献鱼而不受,其弟问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公仪 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能收鱼啊。收了“鱼”,就是 贪赃,“吃别人的嘴短,拿别人的手短”,难免渎职或枉法,法纪 之下,必被惩戒,以后还怎么吃鱼?若不收鱼,自己就可以买鱼 吃,所以,正是爱吃鱼,所以不能收鱼啊。没错,法纪是个人利 益最大化,也就是长远利益的稳定化的最好保证。 马斯洛五层需求理论人人知晓,生理需求,吃饱饭。安全需 求,明天也能吃饱饭。这两者是底层需求,而因私欲膨胀,以身 犯险,不断试探法纪,即便偶有侥幸,未被惩戒,也必然会牺牲 安全需求,付出风险成本,即心怀忧虑,惴惴不安,懊恼悔恨, 惶惶不可终日。毕竟守法才能安全,安全之后才能获得幸福之体 验。 《明史·杂俎》有这样一首诗:昨日同台言晏晏,今朝忽讶 已琅当。元璋廷问宜须记,唯悦君颜说万纲。讲的是明朝皇帝朱 元璋曾问手下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有人说“金榜题名者最快 乐”,有的说“功成名就者最快乐”, 有的说“腰缠万贯者最快 乐”,可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直到万纲答道“畏法度者最快 乐!”朱元璋才抚掌称善。畏惧法度者,必遵纪守法,不做亏心 事,不怕鬼敲门,自然吃得香、睡得稳、底气足,这样的生活岂 不快活? 人人都知道纪律是块铁,谁碰谁流血。也知道力是相互的, 你触犯法律越是肆无忌惮,所受到的法纪惩戒就越严厉。若敬畏 法纪,敬而远之,则就是法纪是个圈,自由在中间了。法纪不是 问题,对待法纪的态度,与法纪的相处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思缘何触法纪 既然法纪是社会发展的共识,那为什么还有人知法犯法,知 纪违规呢?究其原因,或许有以下三点。 (一)违反法纪,侥幸心理 违规饮酒是不对的,但我谨慎些,应该不会被发现。出国是 有风险的,但我谨慎些,即便被发现,想来也没人举报。侥幸心 理其实人人都有,因为它本质上是大脑的一套心理防御机制,越 是因压力、风险、危机而感觉焦虑时,为防止心理失衡发展为精 神疾病,大脑会自动产生一种乐观情绪来对冲,这种乐观不是基 于现实的,甚至是恰恰和现实相反的,它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 是暂时抚慰心神,避免心理失衡,这就是侥幸心理的积极作用。 而一体双面,如果过分依赖侥幸心理,那就极为危险了。毕 竟侥幸的心理不是基于现实,而是与现实相反的。比如前期迎检, 紧张焦虑,如果正面应对,那我们的行为应是好好准备,而如果 依赖侥幸心理,想着,算了反正不会抽查到我。那限制我们的成 长进步不说,最后还免不了被检查通报,问责处理。所以,面对 侥幸心理,我们应客观对待,减少依赖。 (二)违反法纪,短视行为 经济学上有理性人的假设,即每个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 力图以自己最小代价去获得最大收益,也就行为主义所说的趋利 避害是人行为的本质。那么为什么还有人铤而走险,触犯法纪呢? 难道说他们不懂触犯法纪的严重后果? 他们还真是不懂,在他们的眼里,触犯法纪只有风险成本, 比如涉黄、涉赌、涉酒,如果被抓到的伤害值是 100 点的话,再 乘以被抓的风险几率,打个比方是 20%,即风险成本是 20 点;而 如果他们真的触犯法纪的话,在他们眼里,那点转瞬即逝的快感, 很可能是超过这个 20 点的,所以他们才铤而走险,选择违规违 纪。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一是短视行为,看不见被抓后的伤害有 多疼,轻者问责处分,仕途断送,重则身败名裂,家庭破裂,伤 害哪是一百点,很可能是一百万点。而侥幸心理忽略了被抓几率, 被抓概率是 20%吗?被抓住了就是 100%;二短视行为放大了快感 价值,什么叫做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