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让瑶族文化薪火相传——XX县瑶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让瑶族文化薪火相传——XX 县瑶族文化传承 与保护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民侨外委的要求和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安排,今 年三月以来,县人大民侨外委会同县委统战部(民宗局)对我县 瑶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 如下。 一、XX瑶族溯源 XX 县瑶族属于盘瑶,按居住地域划分属于“过山瑶”,通 称“盘瑶”。瑶族是山地民族,依山而居,邻水为畔,各地方瑶 族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基本相同,语言相通,说 “棉”语,始祖为盘王。 XX 瑶族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始入 XX 九疑山。先后 进入 XX 的瑶族主要来源于三支。一支于西汉时期,由黄河流域 越江南下,进入江南地区,始称南蛮。另一支是东支瑶人。据 《评皇卷牒》记载,东支瑶人从江浙向西迁至湖南,一部分移居 XX 九疑大、小紫金山。再一支是西支瑶人。据《千家峒古书》 载,这支瑶人从江西太和迁至湖南,进入道州后,被州官赶杀, 元大德九年(公元 1305 年)有一半转回九疑山,有一半过了永 明地界。明清时期,XX 九疑山、棉花坪、桐木漯、五龙山等山 区已成为我县瑶族的主要聚居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瑶族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XX 县现辖九疑山、 棉花坪、桐木漯、五龙山四个瑶族乡,湾井镇的大屋地村、中和 镇西江源村和杨柳田村、柏家坪镇唐家漯村、鲤溪镇雷家源村等 五个散居瑶族村以及水市镇游鱼井、柏家坪镇羊古脑自然村等瑶 族村民小组。全县现共有瑶族人口近 3.2 万人。 二、XX县瑶族文化的特点 瑶族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瑶文化。瑶族 优秀传统文化是瑶族先辈们历经苦难与辉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 富,是瑶族人民的“根”和“魂”。XX 县瑶族文化内容丰富, 生活习俗别具一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建筑文化。瑶族以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木板房及土墙 楼为主。吊脚楼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客堂、卧室和走廊,下层做 猪、牛等牲畜棚和堆放生产农具或杂物。木板房及土墙楼一般是 “四封三间”两边飘杉(附楼),现保存完整的木楼在牛亚岭、 紫荆、上毛漯、上庄源、茶坪源等地。 (二)服饰文化。XX 有“九疑瑶”、“西洞瑶”、“宝寨瑶” 三种传统瑶族服饰,并非族系称谓,乃居住地之称。由于生活地 域差异,聚居在九疑山、鲁观一带的称“九疑瑶”;聚居在棉花 坪、柏家坪镇唐家漯、中和镇白云山、慕投一带的称“西洞瑶”; 聚居在桐木漯、洋塘、五龙山一带的称“宝寨瑶”。瑶族服装非 常复杂且讲究,都是家织粗布,染蓝靛色,绒线刺绣,五颜六色, 古朴靓丽,有老、少、青之分,有单独的出嫁服装和绣花鞋。不 同之处主要是头饰、服装式样、花纹、首饰、佩戴等存在差异, 每逢重大节庆、喝喜酒、生日酒瑶族同胞都着盛装。 (三)婚俗文化。瑶族传统婚俗步骤分为请媒人说亲、相亲、 看家、定亲、送日子、举办婚礼。“耍嫁”是瑶族特有习俗,瑶 妹出嫁前一两个月,由父母安排到舅舅、姑姑或姐姐家玩,称为 “耍嫁”。“耍嫁”期间一般是绣花或做家务。瑶族传统婚俗古朴、 隆重、热烈、文明。做婚酒时间长,需五天五夜,且礼仪繁多, 传统乐队必不可少。瑶人全部着盛装,否则会被认为对主人不尊 重。第一天尝酒:男女双方各自迎宾尝酒,女方又称安媒。第二 天迎亲(女方称出嫁):背新娘,送亲、抢亲,乐队半路迎亲, 在男方门口赶煞,亲家客和新娘洗手、洗脚,中餐后七十二拜拜 堂成亲、讲合婚歌、喝交杯酒、客人喝领拜酒、训话、付领拜钱。 第三天祝酒认亲:新娘新郎敬酒认亲,讲祝酒词,新娘祭祖认宗, 审酒份。第四天送亲家客:送外家客、喝回步酒、送媒人。第五 天:送贺客、送鼓乐师、送厨官。整个婚酒坐歌堂昼夜歌声不断, 十分热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传统婚俗,瑶族还有一 种婚俗叫入赘,就是男方到女方落户,通常说的上门女婿,在女 方举行婚礼,费用概由女方承担。 (四)歌舞文化。瑶族没有文字,瑶族人民通过瑶歌把瑶族 历史和灿烂文化,用口口相传、辈辈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尤其 《盘王大歌》世代传唱。瑶歌是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以 前,就有瑶族男女载歌载舞接待朝廷官员和恭祭舜帝的礼仪。清 光绪《九疑山志》载:“长腰小鼓和笙簧,黄蜡梳头竹板妆,虞 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瑶民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 最喜欢唱歌、对歌,以缓解劳作之苦,交流思想,抒发感情。瑶 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喻意深刻。有盘王歌、山歌、 劳动歌、出路歌、情缘歌、酒茶烟歌、出嫁歌、孝歌等等,尤其 以坐歌堂最为隆重。XX 瑶族坐歌堂因地域差异在唱法上有三种 形式:九疑瑶以高音唱为主,西洞瑶以中音轻唱为主(二胡调), 宝寨瑶以吟唱为主。他们的歌词大同小异,一般以男女对歌为主, 一问一答即兴演唱,出口成歌。坐歌堂以晚上为主,又称歌堂夜, 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瑶族传统舞蹈有盘王舞(奏铛)、长鼓舞、花伞舞、香火草 龙舞、竹竿舞等。以长鼓舞最为普遍,是纪念盘王或盘王节必不 可少的舞蹈。 (五)乐器文化。主要有唢呐、鼓、大铜锣、碗锣、竹笛、 竹笙等。 (六)祭祀文化。瑶族信仰道教,信鬼神。祭祀有度戒(成 年礼),还盘王愿,又分还家愿、还宗族愿、还集体愿,祭家神、 祭庙神、祭山神、祭天神保平安、祭水神求雨等;还有为他人驱 病——架阴桥、逗花等,尤其以度戒最为隆重,古时男女青年都 要参与度戒,所有亲人到位祝福,七天七夜,法师二十多位,度 戒人要接受法师的训话,诸如为人做善事……死后可升入天堂等 等告诫之语。丧葬习俗很特别,要做道场一个晚上、法师开路, 现九疑山瑶民还保存着焚尸的传统习俗。 (七)忌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五送懒神日(迎财神)。农历 正月初六、十六、二十六忌老鼠日(老鼠嫁女),这三天人不能 上楼,活动内容有花猫娶亲。农历正月初十、二十、三十忌风神 日,所有人不劳作,不能大声喊话。每家每户在房外四角用草打 结做标记,用石头压好标,称为“镇风”,念上咒语,请风神保 佑瑶民一帆风顺。农历二月初一忌鸟神日(又称赶鸟节),不下 地干农活,每家每户做糍粑,用煮熟糍粑在竹篾或小木棍的一头 串上,插在自家的田地里并念上咒语,叫鸟儿来吃糍粑,吃后粘 上嘴巴,以后再不要破坏庄稼。农历三月初一忌雷神(雷震子生 日),不大声吼叫,不下地和外出农事,否则对雷神不敬,会招 来不幸。农历三月初三忌蝗虫日(又称开耕节)。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