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2025年全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2025年全市镇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 势、新机遇,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效,正视存在的短板与不 足,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全面部署。目的就是要进一 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决 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我市镇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崭新局面,为*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夯实根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洞察发展大势,牢牢把握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战略主动 镇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单 元,是县域经济的坚实底座,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支 点。镇域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域兴。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 发展,既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当前 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巩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昂扬态势的现实需 要。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围绕市委提出的“以规划为 引领、以产业为先导、以适度聚居为方向”的总体思路,开展 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 势头。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 动力源更加强劲。经济发展的确定性,来自每一个经济细胞的 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据初步核算,全市镇域地区生产总值增 速达到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成为稳定全市经 济大盘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去年 的14:43:43调整为12:45:43,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显示出 镇域工业化的坚实步伐。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全市有7个镇成功 入围省级百强中心镇,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对我市镇域发展潜 力和工作成效的有力肯定。二是产业发展的特色化格局初步显 现。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避免 了“千镇一面”的同质化竞争。一批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的农 业强镇,正在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化运营延伸;一批靠近 中心城区和交通干线的工业重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集 群效应开始显现;一批拥有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的文旅名 镇,通过高质量打造农文旅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 周边群众致富。三是城乡融合的步伐显著加快。随着和美丽乡 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镇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短板加速补齐。特别是通过高水平规划建设乡村聚居 点,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 而起,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也为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 乡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镇域经济发展 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和挑 战。首先,规划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部分乡镇的规划还停留 在纸面上,与项目策划、资源配置、资金保障脱节,存在“两 张皮”现象。有的规划前瞻性不足,未能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变 革和人口流动的趋势,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项目建设 滞后或标准不高。其次,产业的先导地位不够突出。“宜农则 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的分类施策方针在落地过程中,还 存在偏差。部分农业镇“有品类、无规模、无品牌”,产业链 短、附加值低;部分工业镇项目散、链条短,未能形成产业生 态;部分文旅镇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依然 存在。再次,适度聚居的综合价值未能充分彰显。一些聚居点 的建设与产业发展、就业机会结合不紧密,导致“人气商 气”不足。有的地方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群众意 愿,成本控制不严,增加了群众和政府的负担,对人口的吸引 力不强。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认识层面的原因,也有工作方法 层面的不足。全市各级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 子”的精神,一个一个去研究,一项一项去解决,决不能视而 不见、久拖不决。面对未来,乡镇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功能复 合化、产业特色化、形态集约化、治理现代化等新特征。谁能 率先适应这些趋势,谁就能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因此,全 市上下必须增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 紧迫感,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去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 性,全力推动镇域经济实现更大发展、更高跨越。 二、聚焦关键领域集中发力,系统构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四梁八柱” 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 念,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要牢牢把握“规划、产业、聚 居”三大核心要素,精准施策,务求实效。 (一)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绘好镇域发展的“工笔画” 规划是龙头,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地规划,发展就会失 去方向,投入就可能变成浪费。必须把规划工作摆在镇域经济 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心中有图”,谋定后动。第一,要构 建权责清晰的规划责任体系。县(区)党委、政府是审定乡镇 发展规划的责任主体,不能当“甩手掌柜”。要站在全 县(区)一盘棋的高度,统筹各类项目资源,特别是交通、水 利、能源等线性工程的布局,确保乡镇的发展规划能够与县域 的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无缝衔接,确保规划 与项目策划相匹配。乡镇是编制和实施规划的直接责任主体。 乡镇的同志要真正沉下去,摸清家底、掌握实情,搞清楚自己 的资源禀赋是什么、比较优势在哪里、未来方向怎么走。要深 度参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与设计单位反复沟通、充分会 商,确保规划既符合本地实际,又能引领未来发展。设计单位 要摒弃“闭门造车”的惯性思维,既要发挥专业优势,体现规 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又要深入田间地头,听取干部群众的意 见,让规划能落地、可实施,让群众看得懂、愿参与,真正发 挥规划凝聚共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第二,要突出规划的可 落地性和实效性。规划不是挂在墙上、束之高阁的装饰品,而 是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路线图。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项 目,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着眼长远补齐短 板,又要区分轻重缓急,坚持先易后难,优先实施那些群众需 求最迫切、能够尽快见到成效的项目。对于产业类项目,在规划 阶段就要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对接。要明确一二三产业融 合、农文旅项目的规模、范围和商业模式,不能搞“一厢情 愿”式的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将产业规划细化到具体的项 目施工图,确保每一个产业项目都能找到投资主体、都能真正 落地实施。第三,要加强重大线性工程的统筹推进。路网、水 网、电网、信息网是镇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市级主管部 门要牵头做好全市层面的大规划,确保跨区域的交通大动脉、 水利主干渠、能源主网架畅通到位。县(区)和乡镇则要在大 规划的指导下,精打细算做好各自的专项规划,结合财力状况 和发展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通村畅乡的道路管网 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为镇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 保障。 (二)突出产业的先导作用,打造镇域发展的“硬支撑” 产业是镇域经济的根基,是富民强镇的源头活水。没有强大 的产业支撑,镇域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