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XX 市高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上海“四大功能”的重要
讲话精神,按照李强书记在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上关于“四大功
能”建设以及“锻长板、补短板,抢先机、求突破,抓联动、促
整体”的总体要求,为持续推进本市高端产业发展,财经委牵头
推进本市高端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项监督工作。常委会领导高度重
视此项工作,蒋卓庆主任提出指导性意见,肖贵玉副主任带队开
展了一系列调研。
此次监督是在“十四五”开局、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美国对
我技术封锁、断链行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年初以来,先
后召开多个部门、协会、专家、代表座谈会,实地走访大量企业、
园区和机构,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监督调研围绕强化高端产业
引领功能主线展开,主要特点有: 一是突出“两个结合”。专项
监督与常委会领导大调研紧密结合,两项工作有机统一协调推进,
调研成果相互借鉴应用,提高了监督的覆盖面。二是立足“三新”
深入调查研究。立足新发展阶段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立足高端
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提质增效的情况、立足高端产业在构建新发
展格局上新作为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三是重点突出“四个聚
焦”。聚焦本市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主要表现及短板开展调研、
聚焦本市高端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开展调研、聚焦高端产业在本
市重大战略中的协同、引领作用开展调研、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供
应链融合发展开展调研。
一、本市高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自身产业转型升级迫切等国
内外复杂形势与竞争环境,本市高端产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不
确定性中谋发展,积极通过抓核心、上项目、扩投资、促协调等
方式,不断提升本市高端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
(一)强化创新引领,加快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关键环节攻
关
创新投入持续增长,20XX 年全市 R&D 投入 XX 亿元,占
GDP 的比重 4.1%。关键核心领域创新突破,如集成电路中 14 nm
芯片规模量产,推动国产 CPU、5G 芯片等商业化应用,国家重
型燃气轮机试验基地启动建设,建成全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创
新平台持续完善,国家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制造业创新中
心落户,创建 6 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18 家研发与转化
功能型平台,形成国家级 92 家、市级 664 家、区级 1500 家左右
的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52 项,占全国获奖数的 16.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60.21
件,居全国第二位。创新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支持推广 203 个首
台套装备、35 个首版次软件、51 个首批次材料,推出多项掌握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制订出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行动方案,
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承担 6 个国家战略任务,布局 58 个重
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二)强化价值引领,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通过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
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赋能产业升级成效显著。不断提升高端产
业价值链地位,带动重点产业不断提质增效。集成电路方面,
20XX 年产业规模突破 XX 亿元,占全国 23.41%。集成电路人才
占全国 40%,承担了 50%左右的国家专项任务。生物医药方面,
20XX 年产业规模超 XX 亿元,组建市级生物医药产业工作专班,
打造“1+5+X”产业布局,建立“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推进机
制。人工智能方面,20XX 年产业规模超 XX 亿元,华为、商汤、
期智研究院、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及创新平台加快建
设,加强张江人工智能岛、西岸智慧谷、马桥 AI 创新试验区等
产业布局。
(三)强化集群引领,加快提升高端产业能级水平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
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
大重点产业,累计发布临港大飞机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园、
碳谷绿湾等两批 40 个特色产业园区。协同长三角打造高端产业
集群,提升集群规模和能级服务水平。
(四)强化市场主体引领,不断增强重点产业控制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首批上海全球
招商合作伙伴计划正式启动,构建面向全球的招商网络。继续推
进《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落地,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
创新。加强重点企业服务,推进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实
施民营经济百强培育计划。重点产业中龙头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逐步提升,如商飞整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加快推进
5G+工业互联网建设,联影医疗打破了高端医疗设备国外垄断局
面,重塑了行业市场格局。
二、本市高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涵发展提升不够
一是从整体规模来看,大的优势已逐步被赶超,强的特征未
能有效形成。调研发现:“十三五”期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
值从大幅领先深圳、苏州等城市到被深圳超越,被苏州迎头赶上。
高端产业的附加价值不高,存在低端化发展的特征,部分重点产
业仍以加工组装为主。 20XX 年上海战新产业增加值率
(21.25%)低于工业增加值率(27.64%),长期来看差距不断拉
大,与发达国家和城市 30%以上的水平相差甚远。三大先导产业
的生产和服务能级亟需提升,人均产值均不及工业的平均水平。
二是从技术引领来看,还处于国际跟跑、并跑水平。调研中
三大先导产业的重点企业和协会集中反映了技术水平差距问题。
集成电路方面,关键技术“卡脖子”严重,先进工艺技术同国际
水平相差 2—3 代,装备产品技术仍处于中低端,整体处于国际
跟跑水平。生物医药方面,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强度与国际先发
地区差距较大,整体处于国际跟跑水平。人工智能方面,基础层、
技术层亟需填补空白,整体处于国际并跑水平。三是从主体培育
来看,头部企业少、国际竞争力不强,标准规则制定参与度不高,
集群效应不明显。调研中,各方对头部企业培育、标准制定、集
群发展等问题反映较为集中。头部企业方面,本市龙头企业仍以
汽车、钢铁、金融等领域为主,制造业世界 500 强企业不多,缺
乏像华为等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本土创新领军企业。标准制定方面,
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标准仍受制于国外,国际
标准制定仍未形成话语权。集群发展方面,地理空间上集中较多,
企业间关联度较小,资源共享不够,“集而不群”现象比较突出。
与广东、江苏相比,上海先进制造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