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XX县2025年新入职教师培训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 XX 县 2025 年新入职教师培训研讨会上的 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站在这里与各位前辈和 新同事们交流学习。说实话,接到发言任务时,我的内心是十分 忐忑的。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 还是育人智慧,我都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远谈不上有多少 “成绩”可言。今天,我不想汇报工作,只想以一个晚辈的谦逊 姿态,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参加完今年七月份县教育局组织的新入 职教师培训后,内心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与反思。 那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我思想的冲击,却如春雷破晓, 至今依然回响在耳边。培训前,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 多少有些理想化,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我曾以为,教师的成长, 在于某一次公开课的一鸣惊人,在于某一篇论文的发表,在于那 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光时刻”。而对于日复一日的备课、上 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常规”,我内心深处,是把它们当作一 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是某种束缚创造力的“枷锁”。 然而,培训中一位老师的一句话,像一束强光,瞬间穿透了 我思想的迷雾。他说:“专业成长不是一场华丽的烟火秀,而是 日复一日地深耕脚下这片名为‘常规’的土地。”就是这句话, 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我视为平常甚至是枯燥的日常工作。 今天,我再次回味那些培训内容,那些关于“常规”与“成长” 的联结,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慢慢扎根、发芽。我渐渐懂得,我 们日日面对的教学常规,并非专业成长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 正是我们专业成长最坚实、最肥沃的“土壤”。我们愿意在这方 土壤里下多少功夫,我们专业成长的大树,就能扎下多深的根。 一、观念的破冰:从“任务清单”到“成长阶梯” 在座的各位新同事,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曾经的我一样,每天 上班,脑子里都有一张无形的“任务清单”:今天要备完两节课 的教案,要上好四节课,要批改完昨天留的 50 本作业,还要处 理班级的几件偶发事件……我们像一个勤劳的工匠,一项项地在 清单上打勾,完成一项,松一口气。日子久了,工作仿佛成了一 种惯性驱动的重复劳动,激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被慢慢消磨, 我们离那个“优秀的自己”好像越来越远。 过去,我就是这样的状态。我总认为,教学常规就是备课、 上课、作业、辅导、反思这几个孤立的环节,它们是流程,是规 定,是保证教学不出错的底线。培训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才 恍然大悟,优质的教学常规,从来都不是机械地执行流程,而是 一项融入了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创新思考与人文关怀的系统性 工程。它不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天花板”,而是我们拾级而上、 不断攀登的“阶梯”。 比如备课,过去我更多的是在做“知识的搬运工”。我把教 参上的知识点、案例、练习题,工工整整地誊写到我的教案本上, 感觉满满当当,心里就踏实了。可一到课堂上,常常被学生的 某个“突发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或者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 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培训中提到的“三维备得法”——拆解教材 的“逻辑链”、摸清学生的“认知底”、搭建活动的“成长支架”, 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启发。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备课,不是去预 设“我要讲什么”,而是去探究“学生需要学什么”以及“他们 如何才能学得会”。备课的起点,不应该是打开教参,而应该是 深入到学生最近的作业本里、最近的课堂问答里,去寻找他们知 识的断点、思维的堵点。 同样,对于作业的批改,我过去也只是扮演一个“对错的审 判官”,用红笔画上对勾和叉,打上一个分数,工作便宣告结束。 现在我才理解,每一次作业批改,都是一次与学生进行无声的深 度对话,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诊断”。红叉的背后,究竟是计算 失误,是概念混淆,还是审题不清?这些信息,远比一个冰冷的 分数重要得多。它不仅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晴雨表”,更是 我们下一阶段教学调整的“导航仪”。 当我对“教学常规”的理解,从“不得不做的任务清单”, 转变为“赖以成长的阶梯”时,我发现,整个教育世界在我眼前 都变得不一样了。工作不再是令人疲惫的消耗,而成了充满挑战 与发现的探索。 二、行动的启迪:在“常规”的细节里挖掘成长的宝藏 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行动的改变上。培训结束后,我 尝试着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我的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备课、上 课、作业这三个最核心的常规环节里,我仿佛发现了一个全新的 世界,一个在细节中蕴藏着无限成长可能的宝藏世界。 第一个宝藏,我把它称之为“备课的深度”。 我记得上个月,我要教一篇关于说明文的课文,介绍的是 XX 地区的传统建筑。按照以前的习惯,我的备课流程大概是: 梳理文章结构,找出说明方法,设计几个提问,然后安排学生朗 读、划重点、做练习。一节课的“剧本”就算完成了。 但这一次,我试着用了培训中学到的方法。第一步,我没有 先看教参,而是先去“摸学生的底”。我设计了一份非常简单的 课前调查问卷,只有两个问题:“你见过 XX 地区的传统建筑吗?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写一篇介绍建筑的文章,需要写 清楚哪些方面?”收上来的结果让我很意外,班里超过 80%的学 生对这种建筑毫无概念,他们脑海中的房子就是我们现在住的楼 房。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大多停留在“好 不好看”“高不高”的表层。 这个“摸底”结果,让我瞬间清醒:如果我按照原计划直接 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无异于让学生在沙滩上盖楼,毫无根基。 于是,我彻底推翻了原来的教案。我的第一课时,目标不再是分 析课文,而是“搭建认知支架”。我花了一天时间,从网上搜集 了大量关于 XX 传统建筑的图片、短视频,甚至还有一个三维模 型动画。上课时,我先用这些视觉材料,带领学生们来了一场 “云端旅行”,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建筑的形态、结构、材质之美。 当学生们发出一阵阵惊叹,纷纷开始讨论“为什么屋顶是斜的” “为什么墙壁是木头的”时,我知道,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和 探究欲,已经被点燃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回到课文,去寻找作者是如何 用文字把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这时,“列数字”“打比方” “作比较”这些原本干巴巴的说明方法,在学生眼中,立刻变得 鲜活而具体。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概念,而是在主动探寻“作者 是怎样解决我刚才的疑问的”。 这堂课的效果,远超我的预期。课后我反思,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