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区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研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与在座的各位
青年同仁们一起,围绕“青年干部的成长与担当”这一主题进
行交流。刚才聆听了几位同事的发言,深受启发,也让我对自
己过去的工作经历有了一些新的审视和思考。根据会议安
排,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岗位实际和成长感悟,谈几点不成熟的
心得体会,与其说是发言,不如说是一次向各位领导和同事们
的思想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在向下扎根中校准初心,体悟“从书卷气到泥土气”的
成长真谛
回想当初,多数人和我一样,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理想抱负,通过层层选拔,走上了干部岗位。初入机
关,面对浩如烟海的文件、严谨规范的流程,内心充满着对未
来的憧憬,也带着一丝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能否匹配的忐忑。
总书记关于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论述,以及近期
区委组织部下发的学习材料,都反复强调年轻干部要到基层一
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对此,我感触尤深。
从机关到基层,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最大的转
变,是工作环境和对象的改变,更是思想深处一次深刻的自我
革命。这个过程,就是褪去“书卷气”、接上“泥土气”的过
程。记得刚参与一个老旧小区改造协调项目时,自认为对政策
文件烂熟于心,方案设计也考虑周全,但在面对居民们“五花
八门”的诉求时,却一度陷入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
清”的窘境。有的居民关心施工噪音,有的担心管线改动影响
生活,还有的对补偿标准持有异议。书本上那些宏观的治理理
论,在具体而微的民生关切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正是那段经
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唯一的“方法论”就
是真诚与实干。只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脚步去丈量民
情,才能真正听懂群众的“话外音”。当试者不再是“请群众
上门”,而是主动走进他们家中,泡上一杯茶,耐心听他们讲
家长里短,讲解政策时多用他们听得懂的“大白话”,许多看
似棘手的矛盾便在一次次心平气和的沟通中迎刃而解。当改造
后焕然一新的小区得到居民们交口称赞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成
就感,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年干
部的成长,根基必须深植于基层这片最广袤的土壤。书本知识
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但只有实践的磨砺,才能赋予我们
改造世界的力量。向下扎根,不仅是为了熟悉社情民意,更是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校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和人生航向,确保自
己的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同频共振。
二、在直面困惑中淬炼党性,正视“本领恐慌与心态浮
躁”的现实挑战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
穷,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作为青年干部,既
享受着时代发展的红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
日常工作中,我时常感受到三种需要警惕并努力克服的状态。
第一种是“本领恐慌”的常态化。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
能、“双碳”目标等新领域,时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捉襟见
肘。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如何为辖区企业提供
更精准的“滴灌式”服务?如何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抢占先
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对我们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考验。
单纯依靠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种本领上的“赤字”,是成长道路上最直接的“拦路虎”。
第二种是“路径依赖”的惯性化。在处理一些常规事务
时,容易不自觉地沿用过去的模式和方法,习惯于“照着文件
办”“等着领导批”,缺乏主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