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320页大合集)2017年最新脱贫攻坚工作讲话和汇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 6月 23日) 习近平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研究 如何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 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今年 2月 21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 国务院扶贫办准备了一个专题片,反映深度贫困地区问题,看 到一些地区还很落后、群众生活还很艰苦,大家感到心里沉甸甸 的。因此,我想请省市县三级书记来,研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 贫攻坚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 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 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这次到吕梁山区后,全国 11个山区集中 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 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 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我都走到了。2012年 12月 底,我就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就扶贫攻坚工作进行考察调研, 到了贫困村,访问了贫困户,并主持会议听取了河北省、保定市 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汇报。今天这个座谈会,是我主持召开的 第四个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   第一次是 2015年 2月 13日,我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 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我讲到,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 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加大投入支持 力度,加快老区发展步伐,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次是 2015年 6月 18日,我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涉 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在那次座谈会上,我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 2020年, 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 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把握时间节点,努 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 贫困人口到 2020年如期脱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 功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 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实施“四 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 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第三次是 2016年 7月 20日,我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 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我讲到,东西部扶贫 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 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 治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 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 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做好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几次座谈会,对统一认识、部署行动、交流情况、推动工作, 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座谈会上提出的思路和举措,都得到积极落 实,收到明显成效。   今天这个座谈会,请了山西、云南、西藏、青海、新疆 5个省 区,江西赣州市、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四川凉山州、甘肃定 西市 5个市州,河北康保县、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广西都安 县、陕西山阳县、宁夏同心县 5个县旗,以及山西吕梁山区、燕山 -太行山区 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 4个地级市和 21个县 的党委书记参加会议。把大家请来,一方面是交流脱贫攻坚进展 情况和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是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 困之策。   刚才,参加会议的 5位省区党委书记的书面汇报和脱贫攻 坚重点地区的 11位市州、县旗党委书记的发言,都很好。大家结 合实际,介绍了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情况,提出了做好工作的 意见和建议,听后很受启发。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 门要认真研究,可采纳的尽量采纳。   下面,我就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 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现在,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党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 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贯彻,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 计基本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已经形成 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每年农村贫困 人口减少都超过 1000万人,累计脱贫 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 率从 2012年底的 10.2%下降到 2016年底的 4.5%,下降 5.7个 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我国贫困问题具有区域性特征。1986年启动国家大规模减 贫计划时,就划定过 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我当时工作的宁 德地区就属于 18片中的闽东北地区。那时,即使东部地区也还 有许多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经过 30多年持续努力,当年的贫困 地区大部分已经改变面貌,群众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 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4300多 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 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 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 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 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 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 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 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主要难在以下几 种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 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 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 20%左右。二是深度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最困难的 20%的贫困县所做的分析,贫困发生率平均在 23%,县均贫困 人口近 3万人,分布在 14个省区。三是贫困村,全国 12.8万个 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 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经 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 办事现象突出。   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 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 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 22%以上;深度贫困县 贫困发生率在 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 9个百分 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 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 平近 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 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386元,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 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 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 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 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低保、五保贫 困户占比高达近 60%,因病致贫、患慢性病、患大病、因残致贫占 比达 80%以上,60岁以上贫困人口占比超过 45%。   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 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 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 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 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   二、全面把握深度贫困的主要成因   古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 本者,是谓妄行”。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 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深度贫困 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致贫原因和贫困现象有许多共同点。   一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深度贫困县中, 有革命老区县 55个,少数民族县 113个。自然地理、经济社会、 民族宗教、国防安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复杂 性和难度。   二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深度贫困地区生存条件 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 乏。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青藏高原缺积温。这些地方的建设成 本高,施工难度大,要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 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很大。   三是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 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有的民族地区, 尽管解放后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但社会文明程度依然很低, 人口出生率偏高,生病不就医、难就医、乱就医,很多人不学汉 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大孩子辍学带小孩。有的地区文明法 治意识淡薄,家族宗教势力影响大,不少贫困群众沿袭陈规陋 习,有病不就医靠信教、搞法事,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 “一婚十年穷”。不少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处于 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还 有一些地方处在地质灾害频发地带,“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 年年有小灾”,实现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五是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很多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 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少有的产业项目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 不足,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深度贫困县村均集体收入只有 8800多元,同所有贫困县平均 5万元相比,差距较大。   在深度贫困成因中,需要特别关注因病致贫问题。我看了 2017年 6月 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在内蒙古杭锦旗巴拉贡镇昌 汉白村精准扶贫驻村调研形成的《驻村三记》,在“他们为什么 贫困”一记中该记者写到:在我走访的贫困户中,几乎每家都 有病人,昌汉白村因病致贫率超过八成。前天下午,我在岢岚县 赵家洼村看望的刘福有一家,全家 3口人,也个个有病,收入 的大部分用来看病吃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是个别现象,带 有一定普遍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加大 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对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 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出台了专门的支持文件。对居 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 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 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 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在具备光热条件的地方实 施光伏扶贫,建设村级光伏电站,通过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 开展公益岗位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这些都是 解决深度贫困的好办法。   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山 西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 色林产业五大项目,通过组建造林合作社等,帮助深度贫困县 贫困人口脱贫。四川针对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整体深 度贫困地区,制定了大小凉山彝区扶贫规划和方案、藏区六项民 生工程行动计划、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方案,推 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乌蒙新村、扶贫新村建设。云南对人口较 少民族、“直过”民族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独龙 族群众在打通进山隧道后高兴地给我写信。湖南针对湘西州深度 贫困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社会保 障等“十项工程”。   改革开放近 40年来,我们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也创造了集 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脱贫的成功经验。1982年 开始的三西地区扶贫开创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减贫行动 之先河。这个历史上被左宗棠称为“苦瘠甲天下”、改革开放之 初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区,经过 30多年开发式扶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毕节市也是 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8年建立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试验 区,现在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跨越到基本小康。我在宁德工作时 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提倡“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 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宁德经过长期努力,解决了区域 性整体贫困问题。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是已经摘帽的两个贫困 县。2013年我到过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时间摘掉了贫 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当年的 40个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 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这些都是我们过去解决最贫困地区脱贫和发展非常成功的 典型。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 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三、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 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 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 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 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 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 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 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党中央对 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 标已有明确规定,即到 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 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 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 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 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 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 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努力是要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实 现“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 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 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 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 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 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排的惠民 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 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 移支付规模,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资本市场 要注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上市企业安排,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 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保费收取标准。要增加建设用地对深度贫困地 区支持力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 地需要,允许深度贫困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 范围内使用。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 强大投入合力。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分则力散,专则力全。” 造成各地深度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 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 全国而言,下一步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我在去年 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情况汇报时就提出,要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 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 “最后一公里”。只要我们集中力量,找对路子,对居住在自然 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对生态环境 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群众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 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 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 底,就完全有能力啃下这些硬骨头。   第四,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深度贫困地区的区 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连 片的贫困区要着力解决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 等问题,但必须明确,这样做是为了给贫困人口脱贫提供有利 的发展环境,在深度贫困地区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必须围绕如 何减贫来进行,真正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要防止以区 域发展之名上项目、要资金,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了、社会服务水 平提高了,贫富差距反而拉大了。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 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 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做到向进村入户 倾斜,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 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和大病保险制度要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等等。   第五,加大各方帮扶力度。要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 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对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 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 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 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要做好这 方面的对接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广泛宣 传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 攻坚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 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 “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 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 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出 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 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 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注重调动贫 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 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 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 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 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 和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 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要改进工作方式方 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 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 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第七,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强化落 地,吹糠见米,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党中央强调要增强 “四个意识”,这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 动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做 好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贫困地区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 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 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 部,县委书记要统揽脱贫攻坚,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 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我在这里再次重申,脱贫 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的,完 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可提拔重用。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的同志不辱使 命,把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全面完成好。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尤其要加强工作第一线的组织领 导。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这些年我们在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有的还增加了大学生村官。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 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 夫。否则,有钱也不成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 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 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 战斗堡垒作用。还要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严防他们干扰基层 政权运行。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向贫困村 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在 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非常辛苦。今年元旦我在新年贺词 中专门问候他们,就是要发出一个信号,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 要关心、关爱、关注他们。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 干部的重要平台。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 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 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方面,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管好抓紧, 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   第八,加强检查督查。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 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党中央没有硬性要求地方提前完成 脱贫任务,更何况贫困问题错综复杂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计划 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 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 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 肃问责。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 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 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 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我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 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 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材料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搞了一 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 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还有一些表格需要贫困 群众亲自填报,但表格设计太复杂,填写项目太多,而且有很 多术语,农民也弄不清楚。这类问题要注意纠正,精准识贫、精 准扶贫要坚持,但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效率,把各方面 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各省区市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 解决途径。工作力度不够的要加大力度,投入力度不够的要增加 投入,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找对的要尽快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研 究对策,以确保到 2020年省内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   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脱贫攻坚任务一定 能够如期完成! 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7年 8月 29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刘永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请审议。 一、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摆到治国理 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 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 亲自督战,30多次国内考察都涉及扶贫,连续 5年新年国内首 次考察都看扶贫,连续 3年新年贺词都讲扶贫,连续 3年主持 召开 4次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走遍了 11个山区集中连片 特困地区,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会议、重要时点反复强调脱贫 攻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 署,形成了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脱贫攻坚指明了 方向,提供了遵循。 以习近平总书记 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为起点,以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为标志,我国 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 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十三五”脱贫攻坚作出 全面部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总体目标。到 2020年我国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 域性整体贫困。二是基本方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是 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 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五个 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 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还要实施劳务输 出、健康、资产收益扶贫等),解决“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 扶、怎么扶、如何退)。三是政策举措。国家出台财政、金融、土地、 交通、水利、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打出组合拳。 四是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组织领导、 责任体系、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张德江委员长 在本届人大常委会期间,两次主持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脱贫攻 坚情况汇报,开展专题询问,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各级人大及 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非常关注脱贫攻坚工作,经常深入基 层开展工作监督和扶贫调研,推动改进工作。每年“两会”期间 全国人大代表都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推进脱贫攻坚 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务院将脱贫攻坚作为政府重点工作,连续 4年在政府工作 报告中明确 1000万以上减贫任务,连续 4年将脱贫攻坚作为政 府工作大督查的重要内容,并制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李 克强总理多次调研扶贫工作,研究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加快脱贫攻坚进度;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脱贫 攻坚专题汇报,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 康扶贫、革命老区扶贫、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重点工作,多次就 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 10月 17日设 立为扶贫日,从 2014年起每年组织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广泛 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扶贫开发。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和 政治局各同志都对脱贫攻坚十分重视,分别到贫困地区调研考 察,提出要求,推动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 19次 全体会议、多次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工作。   二、建立脱贫攻坚制度体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政 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 度保障。 (一)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 县抓落实”体制机制,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构建各 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分解落实《决定》重要政策举措 101条,明确了中央国家机关 76个有关部门任务分工。中西部 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 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 (二)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中办、国办出台 12个《决定》配 套文件,各部门出台 173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 出台和完善“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涉及产业扶贫、易地 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 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资产收益扶贫 等,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措施。 (三)建立脱贫攻坚投入体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 用,增加金融资金投放,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求相适应。2013—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 394 亿增加到 861 亿,累计投入 2822 亿元;省级及以下财政扶贫资 金投入也大幅度增长。安排地方政府债务 1200 亿元,用于改善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地方政府债务 994 亿元和专项建设 基金 500 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力度明显增大,“十 三五”期间,将发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超过 3500 亿元。截 至今年 6月底,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 3381 亿元,共支持了 855万贫困户,贫困户获贷率由 2014年底的 2%提高到 2016年 底的 29%。国家还出台了扶贫再贷款政策,证券业、保险业、土地 政策等助力脱贫攻坚的力度都在明显加强。 (四)建立脱贫攻坚动员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 大事的优势,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 度,调整完善结对关系,实现对全国 30个民族自治州帮扶全覆 盖,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两市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和保 定三市的扶贫协作任务,实施东部 267个经济较发达县(市、 区)结对帮扶西部 434个贫困县的“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定 点扶贫工作,320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 592个贫困县,军队和武 警部队定点帮扶 3500多个贫困村。动员中央企业设立贫困地区 产业投资基金、开展“百县万村”扶贫行动。动员 2.6万家民营 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贡献 奖、奉献奖、创新奖,表彰脱贫攻坚模范,加大宣传动员力度,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建立脱贫攻坚监督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 攻坚全过程各环节。中央出台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对各 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督查巡查。中央巡视把脱贫攻坚作为重 要内容。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应 8个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 高的省份,在攻坚期内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国务院扶贫办设 立 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 门和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合作,把各方面的监督结果运用到 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中。 (六)建立脱贫攻坚考核体系。为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得到社 会和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 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国 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对 2015年工作成效试考核基础上,组 织开展 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正式考核。经党中 央、国务院同意,对综合评价好的 8省通报表扬,并在 2017年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上给予奖励;对综合评价较差且发 现突出问题的 4省,约谈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综合评价一般 或发现某些方面问题突出的 4省,约谈分管负责同志;考核结 果送中央组织部,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 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 2017年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中, 对被约谈的 8个省份开展巡查,对其他 14个中西部省份开展督 查。   三、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紧紧抓住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和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着力 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一)开展建档立卡,摸准贫困底数。2014年,全国组织 80 多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 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 、 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 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5 年 8月至 2016年 6月,全国动员近 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 头看”,补录贫困人口 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 929万。2017 年 2月,组织各地对 2016年脱贫不实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 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2017年 6月,组织各地完善动 态管理,把已经稳定脱贫的贫困户标注出去,把符合条件遗漏 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的人口纳入进来,确保应扶尽扶,这项 工作将于 8月底结束。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 村到户到人,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最严格考核制 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驻村帮扶,增强基层力量。中央要求,每个贫困村 都要派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帮扶责任人,实现全覆 盖。目前全国共选派 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中央组织部组织 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派 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 和基层党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 极帮助群众出主意干实事,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打通 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三)落实“五个一批”,推进分类施策。按照因地制宜、因 人因户因村施策的工作要求,突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实 施劳务输出扶贫、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探索生态保护脱贫,安 排 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上护林员岗位。在 428个贫困县开 展电商扶贫试点,旅游扶贫覆盖 2.26万个贫困村,光伏扶贫已 批复电站建设计划 700万千瓦,正在编制“十三五”村级光伏 扶贫电站建设规划。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政策有效衔接 (四)聚焦重点区域,改善发展环境。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强化基础 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从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安排和 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打破瓶颈制约。推出脱贫攻坚重 大工程包,积极开展交通、水利、电力等扶贫行动,调整农村危 房改造政策,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集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等 四类重点对象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五)强化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及时修改完善财政专项 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 批权限下放到县,到县比例从 2014年的 70%提高到 2016年的 95%。开展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2016年共整 合资金 2340 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全面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 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 由 2013 年的 36.3%下降到 2016 年的 25.8%, 2017 年降至 7.93%。其中,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由 2013年的 15.7%下降到 2016年的 3%,2017年降至 1.13%。 (六)规范贫困退出,确保脱贫质量。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明 确规定贫困县、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指导各地 制定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贫困县和贫困村有序退出。 各省(区、市)签订年度减贫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县 到村到户到人。对贫困退出开展考核评估检查,防止数字脱贫、 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   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脱 贫攻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深入人心,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五级书记抓扶 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 2013年至 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 9899 万人减少至 4335万人,年均减少 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 由 10.2%下降至 4.5%,年均下降 1.4个百分点。与前几轮扶贫相 比,不仅减贫规模加大,而且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规 模逐年大幅递减的趋势,每年减贫幅度都在 1000万人以上。贫 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 10.7%。截至 2016年,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 房的农户占到 57.1%,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达 67.4%;自然村 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达到 98.2%、道路硬化达到 77.9%。 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便利的农户分别达到 79.7%、84.9%。 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达到 90.4%,91.4%的户 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井冈山、兰考率先脱贫摘帽,产生了良好 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成效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 绩,而且使中国的减贫事业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彰显了 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增强了我们的“四个自信”。成千 上万基层干部通过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联系了群众,锻炼 了本领,培养了能力,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到 2020年, 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将意味着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 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我国绝对贫 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我国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具有国 际意义。同时,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不少有益经 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 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弥 足珍贵,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五、主要困难和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问题越 发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断显现,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贫困人口总量大。截至 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433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规 模在 300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 6个(贵州、云南、河南、湖南、广 西、四川)。到 2020年还有不到 4年时间,平均每年需减少贫困 人口近 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二是深度贫 困地区攻坚任务重。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 南怒江、甘肃临夏等深度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 杂,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缺口大。2016年底, 全国贫困发生率高于 10%的省份有 5个(西藏、新疆、贵州、甘肃、 云南),贫困发生率超过 20%的县和贫困村分别有 100多个和 近 3万个。三是因病致贫占比高。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 中因病致贫比例从 2015年的 42%上升到 2016年的 44%,医疗 支出负担重,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二)一些地方扶贫脱贫不够精准。在贫困识别上,有的地方 贫困识别简单算收入、“搞摆平”,人为割裂低保和扶贫政策, 导致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有的地方未 将因病因灾因残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在精准帮扶上,有的政 策措施表面看帮扶到户到人,实质上不顾贫困户真实需求,是 缩小版的“大水漫灌”。有的帮扶措施盲目跟风,贫困户受益不 大。有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跟不上,搬迁户存在无业可 就、回迁生产等问题。在贫困退出上,有的地方“三保障”未实 现,就宣布脱贫。有的地方算账脱贫、突击脱贫,脱贫基础脆弱 存在返贫风险。 (三)形式主义问题凸显。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产业, 有的集中资源“垒大户”、“堆盆景”,有的政绩观错位,层层 加码患了“急躁症”,有的督促检查满天飞,基层苦不堪言。有 的地方自认为脱贫任务不重,犯了“拖延病”。有的制作展板表 册只为应付检查,有的驻村干部存在“挂名”“走读”现象, 帮扶措施不到位。 (四)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从帮扶工作来看,有的地 方为图省事、赶进度,大包大揽、送钱送物,“干部干、群众看”, 不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贫困群众来看,有的安 于现状,单纯依靠外界帮扶被动脱贫。有的习惯“等靠要”,依 赖政策不愿脱贫。如果不能充分发动贫困群众,扶贫就只是治标 不治本,帮扶效果很难持久。 (五)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随着扶贫投入逐年增多, 使用管理权限下放到县,贪污、挤占、挪用等老问题仍时有发生 资金闲置滞留等新问题逐步显现,一些地方项目规划不科学不 合理,接不住、整不动、用不好。资金使用不够公开透明,群众和 社会不知晓。 (六)扶贫政策实施的针对性不强。一是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 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在扶持政策上不一致,造成部分 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群众不满意。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的政 策支持比较多,而接近扶贫标准的边缘户得到政策支持很少, 造成部分农户心理不平衡。三是部分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脱贫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脱贫后扶持政策减弱,极易返贫。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深化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 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坚持目标标准,确保完成任务。围绕“到 2020年,现 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 体贫困”的总目标,始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既 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确保 贫困人口科学合理有序退出。 (二)坚持基本方略,夯实精准基础。加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以及返贫人口全部纳入。充分发挥第一书 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强化驻村帮扶工作。加强村两委建设,选 好用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培养“不走的工作队”。加强扶贫资金 项目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坚持突出重点,解决深度贫困。落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攻坚座谈会精神,制定特殊政策,拿出超常举措,加大对深度 贫困地区深度贫困村和因病致贫贫困户的支持力度,坚决攻下 “坚中之坚”。在做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高度重视 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脱贫攻坚,防止出现工作“死角”。 (四)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 严不实不精准问题,特别是要纠正形式主义问题,严防弄虚作 假,不断提高贫困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度。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 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 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五)坚持从严考核,倒逼真抓实干。严格实施扶贫开发工作 成效考核,认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省际间交叉考核,倒逼各地 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通过组织年度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推动 政策措施落地,督促问题整改落实,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 和实践检验。   (六)坚持宣传典型,总结推广经验。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 以来脱贫攻坚的实践和成就,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及 时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和 参与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正处在爬坡过坎、不断深化、不断精准的过程中, 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狠抓 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怀宁县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2016年 12月 29日) 12月 28日,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组刚刚结束对我县脱 贫攻坚工作的监测评估,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我县脱贫攻 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 2015年底,我县有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8256户 、 20116人,建档立卡贫困村 19个,经过今年的精准核查和动态 调整,至 2016年 11月 10日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7666户、19705 人,其中,一般贫困户 1450户、4743人,低保贫困户 3920户 、 12069人,五保贫困户 2296户、2893人。 围绕 2018年人脱贫、村出列,2020年同步小康的节点要求,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精准确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责任状,全力打好脱贫攻坚 战,确保到 2018年全县 1.97万贫困人口越过贫困线,实现“一 有、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有稳定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村集体收入均达 5万元以上。 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要求,计划 2016 年 9个贫困村出列,3207人脱贫(省下达任务 9个村出列、2900 人脱贫);2017年 7个贫困村出列,8749人脱贫;2018年全面 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2019年至 2020年,通过动态扶持和巩 固提升,跨入小康行列。 二、主要做法 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县立足县情,积 极行动,多措并举,以 19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 1.97万贫困人 口为主攻对象,全方位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部署,举全县 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书记、 县长任双指挥长,通过增加县扶贫办编制数,充实工作人员 4 名,另选调 4 名业务骨干到指挥部办公室集中办公;各乡镇均 设立了扶贫工作站,至少 2 名以上工作人员,并明确分管领导, 各村(社区)均设立了扶贫工作室,配备扶贫专干 217 名,贫 困村扶贫工作队及队长派驻全覆盖,是党员的队长均任村第一 书记。 (二)出台支持政策。根据省市出台的政策,结合我县实 际,以怀办发〔2016〕3 号文件印发《怀宁县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 坚战的实施方案》;制订特色种养业、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教育扶 贫、就业扶贫、社保兜底脱贫、旅游扶贫、水利扶贫、健康脱贫等 16个配套实施方案;另制定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和 《怀宁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补助暂行办法》。 (三)夯实责任体系。一是扭紧责任链条。层层签订脱贫攻 坚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党委、政府向县委、县政府签 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乡镇与村(社区)也签 订了责任状,将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压实。 二是细化职责任务。制订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及贫困村、县直帮扶 指导组、结对帮扶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及队长、乡镇和村(社 区)等七个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细化各层面的 任务和职责。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领 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选派村第一书记、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管理办法》和《关于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 实行“五个一律”、“五个优先”的通知》。 (四)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月调度督查季通报机制。县 分管领导每月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调度各乡镇和县 直相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县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梳 理工作重点,形成当月工作提示单,交给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逐 项落实。通过组织专项督查和县级领导不定期调研督查相结合的 方式,加大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力度,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限期整 改并予以通报批评。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编辑脱贫攻坚简报,明 确专人负责,半月一期;加大对外宣传报道力度,先后在人民 日报、安徽日报、中国财经报、工商文汇报、安庆日报、新华网、人 民网等国家、省、市报刊和网站上发稿共计 136篇,其中,省级 以上 43篇。另外,石牌镇普济村通过举办脱贫攻坚文艺汇演、编 写黄梅小戏《扶贫记》,讲说身边扶贫故事,宣传扶贫政策,让 更多人了解和参与扶贫攻坚工作。三是规范资金使用。财政专项 扶贫资金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支持贫困村和贫 困户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扶贫对象增加收入。按照“群众参与、 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的程序确定项目计划。四是严格 考核奖惩。将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县目标综合考核范围,对未完成 年度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乡镇和县直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五)坚持“四个精准”。一是精准识别。按照建档立卡贫 困户识别标准和程序,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我们组织 县乡村组开展精准核查和动态调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 107 户、284人,因病返贫户 1户、4人,删除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 标准的 412 户、986 人,努力做到应进尽进、应退尽退。二是精准 施策。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资源禀赋及家庭就业、就 学、就医等实际情况,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滴灌,努力做到因村 因户施策。三是精准帮扶。紧密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 帮扶需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落实帮扶项目、帮扶资 金和帮扶措施,努力做到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 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四是精准脱贫。按照村出列和 户脱贫标准和程序,坚持村民组提议、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核 实、乡镇审核审定,逐级对标把关,努力做到贫困户认可、社会 认同、政府认定。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 为我县“十三五”五大攻坚战之一,按照中央“五个一批”和 省“十大工程”的要求,贯彻落实“扶”“建”“救”“保” 四大路径,实施“增收、就业、基础设施改善、救助、兜底”五大 计划,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以产业扶贫为核心,脱贫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推 进特色种养业,20家龙头企业、19家合作社结对帮扶贫困村、贫 困户,提供技术资金支持。通过能人大户+合作社+贫困户的模 式,带动 1341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休闲农家乐,县财政 发放专项扶贫资金 202.4万元补助贫困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 型产业,19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实现 19个贫困村电商 服务站全覆盖,争取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 40万元,提供旅游 产业岗位 10个。 (二)以就业扶贫为主导,脱贫动力进一步激发。申报就 业脱贫基地 39家,认定居家就业扶贫基地 124个。开展就业脱 贫培训 6期 331人,发放培训补贴 20.35万元;举办专场招聘会 3场,发布岗位信息 260条,提供就业岗位 7829个,解决 574 个贫困劳动力就业,累计发放就业扶贫基地奖补资金 1.2万元, 发放贫困劳动者就业岗位补贴 4.7万元。截至 12月 20日,为 170户评级授信贫困户发放 754万元免抵押、免担保小额贷款, 用于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家乐、入股参与农民合作社、家庭 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 (三)以设施改善为根本,脱贫基础进一步巩固。实施贫 困村道路硬化工程 86条路、56.833公里,完工率 100%。全县需 危房改造贫困户 838户工程均已完工。完成 19个贫困村小型泵 站改造 338 千瓦、小型水闸加固工程 8座、塘坝标准化建设 282 口、河沟整治 13条、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2处、1.5万人饮水安 全提升等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完成 27个农网改造升级项目覆盖 14个贫困村,累计投资 2050.15万元。 (四)以救助兜底为补充,脱贫成效进一步强化。资助建 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 19705人、295.575万元;贫困人口 大病医疗救助 734人次、83.78万元,临时救助贫困户 84人次 、 17.3万元。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及护理补贴资金 2102人次 、 243.83万元。2016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分散供养年标准 分别由 2015年的 4020元、3000元提高到 4500元、3600元,农村 低保标准从 2015年的 200元/月.人提高至 260元/月.人, 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教育共资助 1155人、135.33万元。 “雨露计划”资助春季中高职在校生职业 助学金 228 人、34.2万元。组建因病致贫救助专家队伍,对因病 致贫的贫困户定期展开义务诊治活动。今年以来共接诊患者 1300 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 15000多元,同时发放各类疾病健 康教育宣传材料 11000 余份。制定《怀宁县农村贫困人口综合医 疗保障制度实施方案》、《怀宁县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及重大疾病 保障指导目录》,明确资助参保和“三保障一兜底”(基本医保 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慢性病种由原 35组扩大到 48 组。健康脱贫政策实施以来,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支出基金合计 86.82万元,其中新合基本保障 76.8万元,大病保险补偿 1.99 万元,民政医疗救助 7.77万元,政府兜底 0.26万元,惠及 682 户、766人。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 100%。 (五)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脱贫力量进一步凝聚。除了充 实县、乡、村三级扶贫队伍力量外,实行“321”结对帮扶制度, 即县级、科级、普通干部分别结对帮扶 3户、2户、1户贫困户。在 县直机关党组织中开展“脱贫攻坚先锋行动”,实行“单位帮 村、支部帮组、党员帮户、精准帮扶”,县直单位 66个党总支 (支部)954 名党员结对帮扶 1107户 3119人。鼓励社会各界和 个人参与扶贫,推进民营企业“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 积极组织开展捐款捐物活动。加大投入,实现扶贫资金稳步增长 机制。足额安排扶贫专项资金,在中央、省、市拨付 1282.2万元 专项扶贫资金的基础上,2016年县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 1602万元,其中“八小”水利工程 450万元,农村安全饮用水 提升工程 15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准备金 200万元,贫困 户危房改造工程 162万元,健康脱贫医疗专项补助资金 40万元, 债务资金安排 600万元用于产业到户补助、扶贫贷款贴息和购买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方面;有效盘活存量资金,清理收回的可 统筹财政存量资金 70万元,50%以上比例用于脱贫攻坚。 四、下步工作打算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四个精 准”新要求,坚决贯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 五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统一安排,力争我县 2017年脱贫 8749人,7个贫困村出列。 一是坚持发力精准。针对因病、因残致贫户占 45.6%的实际, 我县将进一步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加大救助力度。健全贫 困劳动力就业台帐,重点跟踪服务有就业愿望的 636人,努力 保障就业、稳定收入来源。 二是坚持落地见效。继续实行“菜单”式帮扶,确保帮到 点上、扶到根上,实现措施见效、群众受益。加大到村专项扶贫资 金使用成效的监督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三是坚持政策连贯。对出列村、脱贫户,县财政将实行以奖 代补,分别补助每村 30万元、每户 300元。对已授信贫困户,维 持小额信贷额度、年限、贴息标准不变。对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贫困 户,享有产业扶贫奖励标准不变。 四是坚持产业优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大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进一步完善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共享机制,示范带动脱贫。 蒲城县 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蒲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各级部 署要求,结合实际自我加压,紧紧围绕我县提出的“一年脱贫、 两年巩固、三年致富,迈入小康”的思路目标,坚持以政策宣传 底子核实和帮扶措施细化、机制完善等为着力点,以产业精准扶 贫为抓手,以逐级述职、督查问责、工作约谈、群众评议、社会公 示“五项制度”,统筹推进“六个精准”、“六个一批”等措施 有效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步伐迈出有力、走得稳健、 取得实效。目前,市政府认定的 2.06万户 7.35万贫困人口基本 可实现全面脱贫。 一、工作特点及进展情况 一是各级思想重视氛围浓。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召开一次 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精准识别、体制机制等问题,统筹推进 脱贫攻坚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围绕脱贫攻坚组织开展调研、出 谋划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带头深入镇村明察 暗访,研究动态,给予脱贫攻坚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制定 下发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 立的领导小组议事、帮扶联系卡、信息台帐等工作机制,成立的 专门的脱贫攻坚督查室,分别从责任落实、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 了严格要求,初步形成层层传导,清晰有力的责任体系。各部门 及社会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先后举办了蒲城县脱贫攻坚新闻发 布会和 20 余场专题培训会,开设了脱贫攻坚电视专栏,倡议设 立了蒲城县教育扶贫基金,全县 16个镇办 269个村全部建立了 脱贫攻坚作战室(办公室),主要路段、镇村街(巷)道实现脱 贫攻坚宣传标语全覆盖。 二是基础工作扎实底子清。坚持以“九条红线”为原则,按 照“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镇办主抓”的思路,扎实开展了 多轮次精准识别。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抽调 78 名科级领导、156 名 同志成立的 78个督查小组,对全县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确保了贫困户精准识别无误;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制定了易地 搬迁台帐、产业扶贫“菜单”及各类救助兜底台帐,并按照“六 个一批”逐户逐人明确了帮扶措施、脱贫时限,全县贫困户全部 实行了挂牌管理,其中产业扶持 9987户 36723人、移民搬迁 5591户 21671人、医疗救助 3819户 15804人、生态补偿 861户 3232人、教育扶贫 9227人、兜底保障 6365户 22264人。 三是包扶组织得力措施实。结合我县开展的“城乡党组织共 建”等四项党建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领导及部 门联村包户脱贫攻坚的意见》,实施了县级领导包 3户、科级领 导包 2户、干部包 1户的“321”包扶工程,269个驻村工作队全 部脱岗驻村开展工作,实现包扶“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 人”,做到了时间、责任、目标三清晰。 四是产业精准扶贫效果好。重点围绕群众脱贫致富目标,探 索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创建两个扶贫产业示范点、“镇党委(政 府)+新型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村支部+新型经济合作组 织+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共有四方果业合作社、 裕康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等 201个新型经济组织参与产业脱贫, 对接贫困户 6757户 25217人,2553户 9366 名贫困群众签订扶 贫“菜单”自主发展产业,总计 9987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 现脱贫。特别是苏坊镇的“党支部+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等 产业扶贫模式、桥陵镇赵山村光伏扶贫模式、移民产业带动项目 及供销联社省级现代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以及尧山镇闫家村 3000 亩裕康金银花产业园等示范点,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了广泛影 响。 五是项目资金保障落得实。在用好省级切块资金的同时,通 过整合使用涉农项目资金、争取社会资金、金融政策资金和加大 县本级财政投入等形式,累计投入资金 6.8 亿元,用于支持贫 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兜底保 障。其中,落实 1000 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发放到 45个产业示范 点,加上县财政专项列支的 5000 余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实现了 产业扶持政策全覆盖,确保贫困户当年脱贫。为确保贫困村达到 退出标准,县政府投入 1.6 亿元,统一招标组织实施全县 119个 贫困村 208公里巷道的硬化、亮化、美化和医疗、水利等基础建设, 目前已完成 130 余公里巷道铺修,17500 余盏路灯正在安装,预 计 11月底全部完成。 六是移民搬迁工程稳推进。制定下发了《蒲城县 2016年移民 (脱贫)搬迁实施方案》和《蒲城县实施存量房安置移民(脱 贫)搬迁人口实施方案》,并专门组建了移民(脱贫)搬迁工作 办公室,健全了层级负责制度和“五项”工作推进机制,细化 分解了各镇搬迁任务,排出了时间进度表。结合实际,我们初步 确定了罕井、洛滨、陈庄、桥陵、荆姚、兴镇、孙镇共 7个城镇集中 安置点,以及城区商品房去库存 1个安置点,并逐项目落实具 体搬迁群众,同步签订搬迁、旧宅基地腾退、脱贫“三项协议”。 其中,兴镇安置点计划安置 117户 445人、荆姚镇安置点计划安 置 447户 1698人、罕井镇安置点计划安置 322户 1225人、陈庄镇 安置点计划安置 260户 988人、洛滨镇安置点计划安置 133户 505人、桥陵镇安置点计划安置 261户 991人、孙镇安置点计划安 置 501户 1903人、城区去库存计划安置 800户 3040人,共计安 置建档立卡贫困户 2841户 10795人(中央下达的 1371户 5264 人全部得到落实)。其余 2750户 10896人拟在城区新建安置社 区进行集中安置。目前,兴镇、孙镇、罕井安置点已启动建设,洛 滨、荆姚两镇安置点土地征收即将完成,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其 他各安置点的规划、环评等手续已办理完毕,同步推进项目招投 标,力争年底前实现全部开工建设。 七是严格落实政策保受益。制定出台了《健康扶贫工作实施 方案》、《蒲城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 调办理工作机制》等民政、林业、科技、教育、就业、卫计各个层面 具有可操作性的帮扶办法,把就业培训、医疗救助、教育支持、生 态补偿、兜底保障等形式,并采取自愿捐款的形式募集设立蒲城 县教育扶贫基金,捐资 218万元,“点对点”精准扶持贫困学 生,通过这些形式将各类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其中,健康扶贫 帮扶 3819户 15804人;教育资助帮扶 3000 余名贫困家庭学生; 2000 余人通过农村保洁员、护林员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接企业 用工需求等形式实现就近就业,4000 余人外出就业,实现脱贫。 同时,通过财政投入,实现贫困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财产保险 无线网络、有线电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兜底全覆盖。 八是社会扶贫成效显著。积极衔接各级包联帮扶部门,中省 市县 140个单位 4360 余名干部参与了联村包户工作,共投入及 引进各类资金 2500 余万元,帮助贫困村发展金银花 1000 余亩, 修路 26.8公里,衬砌渠道 47.3公里,新打机井 3眼,安装太阳 能路灯 100 余盏,栽植各类苗木 2800 余株,绿化道路 5.8公里, 举办培训班 20 余期,培训干部、教师、贫困户 7200 余人次,劳 务输出 60 余人,慰问贫困户 358户。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 难和问题:一是宣传氛围不浓。目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措施的 落实主要靠政府和各级部门推动,贫困群众靠自身努力奋斗实 现脱贫的典型事例不多,致使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不够,共识共动的氛围还不浓厚。二是信贷资金发放缓慢。 受金融信贷政策、贫困户失信户多、合作社资产难以评估等因素 影响。目前,产业扶贫金融信贷仅完成 3800 余万元,金融机构 助推产业扶贫力度还不大。三是贫困村退出问题标准还有差距。 按照省上贫困村退出标准,119个贫困村中还有部分村通村路、 自来水管道、标准化卫生室、集体经济组织等必要条件不达标。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动态调整。严格对照省上“四不退、三纳入” 退出意见要求,逐条逐项逐户进行核查摸底,对存在的短板和 不足,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办法,限期整改到位。同时 扎实细致做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确保按照省市的时限要求完成退出调整,切实做好验收前的各 项准备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产业扶持。保持产业扶持政策三年不变,继续 通过“党支部+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等六种产业联结模式和 产业扶贫“菜单”,加大对参与新型经济组织和贫困群众的扶 持,加快项目资金兑付,确保省市验收前通过产业脱贫的贫困 户得到收益,实现脱贫。结合制定的《蒲城县农业产业精准扶贫 指导意见》、《蒲城县现代畜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以及规 划建设的西禹、渭蒲高速 70公里 3万亩酥梨长廊、中部旱腰带 5 万亩花椒产业基地的总体要求,逐村逐户落实产业,打造新的 产业扶贫亮点。同时,认真总结一期光伏试点经验,统筹做好二 期“光伏贷”,尽早全面铺开;逐村制定完善村级后续产业发 展规划,形成各镇各村生态、有机、循环农业体系,确保贫困群 众走上长久致富之路。 三是扎实做好移民(脱贫)搬迁。一方面全力加快洛滨、孙 镇、荆姚三个集中安置点建设进度,近期以镇为单位组织群众在 城区去库存安置点进行选房;同时从搬迁群众的实际出发,建 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配管理制度,科学公正、阳光操作,让群 众早日入住新居。另一方面,围绕集中搬迁安置点建设,同步推 进产业发展,通过扶持搬迁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和就业创业培训 帮助贫困群众到园区、景区、城区务工创业,让群众“搬得出、稳 得住、能致富”。第三,积极对接省市提早谋划、建设 2017年搬 迁项目,确保 2017年度搬迁任务按期完成。 四是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严格落实中省市在生态补偿、教 育扶持、科技帮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惠民政策,进一步加大县 本级资金投入,细化贫困群众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帮扶政策,确 保群众不因病、因学致贫返贫。 五是对照标准尽快补齐短板。严格按照省上的退出标准和要 求,对照脱贫目标任务和目前差距,尽快制定短板问题清单, 力争 12月中旬全面补齐短板。同时,对保障兜底的贫困人口, 由县财政专项列支,确保贫困人口收入全部达到 3015元最低标 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开展情况的报告 市农委主任  刘会秋 (2017年 6月 20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受市政府委托,现就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开 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 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自“十三 五”开局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 2016年全面完成了 16207人脱贫、18个贫困村出列的年度任务, 实现了首战告捷,在全省 2016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被评 为“较好”等次,位居全省第七位。在省组织的 2016年第三方 监测评估中,我市贫困户户均安排扶贫项目措施、贫困户识别精 准度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位、第三位。 (一)坚持高位推动,健全扶贫工作体系。市委、市政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 主动担当,精准发力,奋发作为,及时编制了池州市“十三 五”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和五年滚动脱贫计划,计划到 2018年实 现所有贫困村出列、2019年石台县摘帽、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市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如 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 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各级都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 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健全市、县、乡镇、村四级脱贫攻坚组 织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了上下贯通、 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责任落实体系,形成了四级书记一起抓扶 贫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组织体系。调整充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和工作机构。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 主战场,选派了 4 名干部挂任扶贫副县(区)长、66 名干部挂任 扶贫副书记(副镇长)、67 名县处级干部任驻村扶贫队队长兼 村支部第一书记。目前全市所有涉及扶贫的乡镇街道均有扶贫工 作站,所有贫困村均设有扶贫工作队,所有非贫困村均配备了 扶贫专干。三是健全政策体系。围绕省委、省政府“1+20+4”政 策,结合池州实际,制定出台了光伏扶贫、财政支持脱贫攻坚、 就业脱贫、金融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等 25个配套文件, 形成政策组合拳。2017年以来,制定出台了产业精准扶贫、创新 小额信贷、落实健康脱贫“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等实施意见或 办法,进一步促进政策落地生效。同时通过“农民画”“暖心 袋”“工具箱”“明白卡”等方式,加强扶贫政策宣传,将扶 贫政策进农户、贴上墙,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 (二)坚持精准施策,夯实扶贫攻坚基础。市政府认真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 重要指示精神,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精准施策为重点,以精 准考评为动力,扶贫工作成效初显。一是对象识别精准到位。市 政府把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来抓,在 2016年“回头看”和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核查月活动基础上,针 对省第三方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全面开展了“重精准、补短板、 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对所有扶贫对象的数据重新进行了采 集录入,将返贫户和新增贫困户全部纳入,对 2016脱贫出列的 贫困户、贫困村进行退出管理。各地还普遍开展了村、户档案资料 的完善,根据动态调整结果对“一图一单一册”进行了更新, 进一步做到家底清楚、动态完善。二是定点帮扶精准到位。23 名 市级领导分别联系 23个贫困村,并按照处级干部联系 2户、科 级干部联系 1户的标准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联系帮扶 制度,全市共落实 579家单位、1万余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每个 贫困村都有帮扶联系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联系人,实现了 “双包”全覆盖。并将各单位帮扶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 核,按得分列为“好”“较好”“一般”“警示约谈”4个等 次,根据 2016年考核结果,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对 8家 帮扶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三是靶向发力精准到 位。2017年向未出列贫困村增派了以县处级干部任队长的驻村 工作队,并于 4月底前到岗到位,市、县(区)及时开展了培训 要求队员工作在村,吃住在村,全面梳理贫困原因,帮助贫困 村找准自身优势条件,制定脱贫路线图,全力帮助协调落实项 目,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同时加强对工作队的培训、管理、监督和 服务,贫困村脱贫与发展有了明显起色。四是资金保障精准到 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脱贫攻坚中主体和主导作用,统筹整合 各类政策资金,制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开展重点领域环 节的集中整治工作。2016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1110 万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 64%,清理回收实际用于脱 贫攻坚的存量资金 750万元,占可统筹清理回收存量资金的 90.28%,同时安排行业扶贫资金 27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水利、 道路等基础设施。各县区也加大了资金统筹整合力度,2016年 石台县整合用于脱贫攻坚资金 2.88 亿元,占可统筹整合涉农资 金的 74.4%。2017年市财政继续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扶贫投入,预 算安排 2354万元用于脱贫攻坚,目前已经下拨资金 1299万元, 占 55%。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扶贫重点工程。围绕李锦斌书 记在省扶贫开发会议提出的六个方面突出问题,以改善贫困地 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为重点,把落实产 业发展和实施重点工程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因村因人因 致贫原因施策,努力提高脱贫质量。一是抓好产业扶贫。立足池 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围绕特色种养、经济林、光伏、乡村旅游、 服务加工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推广“三带一自”产业扶贫新 模式,着力提高产业扶贫实效性,涌现出石台七井高山蔬菜、东 至北山食用菌、青阳向阳皖南土鸡、贵池四联黑木耳等特色种养 业扶贫的新典型。2016年全市共发放贫困户产业扶贫奖补资金 3447万元。在光伏扶贫上,将光伏项目列入市政府十件惠民实 事进行调度,在全市 89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了村级光伏电站,每 年增加集体收入 6万元。2017年以“三无”贫困户(无资源、无 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和残疾人贫困户为重点,开展了 1495 户户用光伏电站建设,本月底将全部并网发电。在乡村旅游扶贫 上,围绕 22个国家、省级乡村旅游扶贫宜游重点村,策划了 5 条扶贫旅游路线,积极向外宣传推介。二是抓好教育扶贫。全面 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 学段精准资助帮扶。2016年全市有 4600 名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 补助,资助贫困家庭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学生 9696人、特困大 学生 400人,6134 名中职学校贫困学生享受免学费上学。截至今 年 5月份,已资助普通高中、中职、学前教育等建档立卡困难学 生 5576人。三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2016完成了 636人易地扶 贫搬迁和 2209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2017年全市计划实施易 地扶贫搬迁 845人,目前 7个集中安置区已全部开工,9月底前 可搬迁入住。四是抓好健康扶贫。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普 查和“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患者、病种核实核准工作,建立了 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信息身份识别系统,2016年为全市所有贫困 户代缴了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2017年 1-5月份,全市贫困人 口医药费补偿 6111人次,享受“三保障一兜底”补偿 3213.56 万元,补偿比例达 82.52%。五是抓好金融扶贫。针对去年扶贫 小额信贷授信率和放贷率低的问题,积极创新金融产品,着力 推进“企业+农户”模式,截至 5月底,全市已发放小额贷款 1.13 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 62.88%。继续深入推进“劝耕 贷”业务,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劝耕贷” 业务已在全市推开,今年以来已经发放贷款 1.85 亿元。同时实 施了生态保护、安全饮水、“八小水利”、农村电网改造等一批扶 贫重点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就业脱贫、智力扶贫、社保兜底脱贫 等精准扶贫措施,组织开展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 “巾帼脱贫行动”、10·17国家扶贫日等社会扶贫活动,组织 民营企业、行业(异地)商会定点帮扶贫困村,市个体民营企业 协会等 13家社会组织捐赠资金为残疾人贫困户建设户用光伏电 站。去年全市单位、企业、个人共捐赠帮扶资金 1800 余万元,为 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保障。 (四)坚持合力攻坚,落实扶贫推进机制。坚持压紧压实 责任链条,抓过程促结果、强调度促落实、严问责促成效。一是建 立工作调度机制。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市委季度经济分析会、市 政府月度重点工作调度会的重要调度内容,及时召开市委常委 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调度推进脱贫 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按照住户调研的要求,定期到 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现场和贫困村、贫困户走访调研,现场研究解 决问题。二是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建立周巡查、月通报、季督查制 度,每周市扶贫办以村为单位实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巡查指导, 深入贫困户调查核实工作落实到位情况并进行点评,每月在市 政府重点工作调度会上通报,每季度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办 室开展专题督查,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对工作不力、阶 段性重点工作滞后的县区和市直单位包村包户帮扶、驻村扶贫工 作队履职等情况进行通报,建立整改、责任、时限清单逐一落实 整改。三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制定出台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 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责任分工方案、县区脱贫攻坚工作 成效考核办法、市直单位“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工作 考核办法(试行),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市对石台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及部分市直 帮扶联系单位进行了约谈),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责任进一 步压实,社会各界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下步工作安排 虽然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6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 局良好,但在省第三方监测评估和市、县组织的巡查中也发现我 市脱贫攻坚工作还存在着产业扶贫层次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参与 度不深、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强、村户档案资料等基础工作不 够扎实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尚有 71个村、52548人尚未脱贫 出列。下一步,市政府将突出问题导向,扎实落实精准脱贫各项 举措,深入实施扶贫“十大工程”,切实提升脱贫质量,确保 按期完成脱贫各项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提高精准水平。强化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实 现有进有出,不断提高识别精准度。加强扶贫、卫生、教育、民政 等各部门间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并落实到村到户的精准帮 扶措施清单,针对贫困原因、贫困类型,继续编制谋划一批到村 到户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努力提高因村因 户因人施策精准度。 (二)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动。充分发挥池州“山水土气” 优势,结合池州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和特色小 镇建设,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鼓励各 类新型经营主体到贫困地区从事特色种养和加工,引导和扶持 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 平台建设,持续抓好村级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电站。积极探索资 产收益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 通过托管、托养和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三)进一步推进重点工程。严格执行政策标准,加大建 设力度,确保 9月底前完成 845人易地扶贫搬迁,完成 2257户 贫困户危房改造。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为契机 引导就业扶贫基地和企业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把户贷企用作为 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使用的重要渠道,鼓励政府平台公司和龙头 企业率先带动,确保完成 1.798 亿元的目标任务。落实城乡义务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建档立卡所有学段的家庭贫困学生予以 精准资助,全面落实“三保障一兜底”和“180”补充医保政策。 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 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改造 升级,扎实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四)进一步强化支撑保障。进一步细化省、市脱贫攻坚各 项政策,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 用,撬动更多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落实精准扶贫新要求, 加强扶贫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干部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和工作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抓好扶贫对象系统管理,提 升池州扶贫网功能,推进阳光扶贫。严格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 认真落实到村到户项目申报、审批、拨付、验收等制度,严防违纪 违规行为发生。强化返贫信息管理,及时将返贫户纳入帮扶范围 抓好脱贫不脱政策的落实。 (六)进一步压实扶贫责任。严格按照“市县抓落实、工作 到村、帮扶到户”的要求,坚决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 作责任制,发挥驻村工作队扶贫生力军作用,提高 “单位包村 干部包户”定点帮扶成效,因户因人落实脱贫对策。继续实施周 巡查、月调度、季督查制度,严格对各县区和联系帮扶单位工作 成效考核,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脱贫攻坚是当前的 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造福广大群众的第一 民生工程。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 思路、更精准的举措,上下同心、矢志奋斗,坚决打赢“十三五” 脱贫攻坚战,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 更大贡献! 昌都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昌都市位于西藏东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 并流的横断山脉地带,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全市幅员面积 10.8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3500 米以上,现辖 1区 10县 138 个乡(镇)114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 78万。“十二五”以 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 府牢牢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抢 抓机遇、奋勇拼搏、真抓实干,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 著成绩。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132.02 亿元,增长 14.5%,是“十一五”末的 1.97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72.65 亿元,增长 24.3%,是“十一五”末的 2.97倍;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完成 10.24 亿元,增长 26.7%,是“十一五”末的 3.26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311元,增长 14.8%,是“十一 五”末的 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2374元,增长 12.6%,是“十一五”末的 1.81倍。 “十二五”期间,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 聚人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长治久安社会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通过采取政策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援 藏扶贫等举措,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扶贫开 发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五年以来,落实国家扶贫投资 13.5 亿元, 发放扶贫贴息贷款 96.5 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 长 18%以上,累计减贫 13万人,贫困地区面貌不断改善,农牧 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贫困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扶贫开发 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自治区下达我市脱贫任务 5189户 2.92万人,市委、市 政府经深入研究和科学测算,提出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 提升”的脱贫目标,今年计划完成 9196户 4.3万人的脱贫任务。 截至目前,我市已实施各类产业项目 116个,开工易地扶贫搬 迁工程 152项,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一)依托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我们始终坚持把 发展产业作为拓宽贫困群众收入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根本 之策,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全力推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一 是强化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十七个最”(一是从 最有优势的地方抓起来;二是把最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地方做大; 三是在最强势的地方去优化;四是到最有空间的地方去扩大; 五是到最有前景的地方做规划;六是到最易迷茫的地方去指导; 七是到最有需求的地方去满足;八是到最有潜力的地方去开创; 九是从最短板的地方去弥补;十是在最有结合的地方做文章; 十一是用最有利的机制去保障;十二是到最有影响发展的地方 去松绑;十三是在最需要投资的地方去放手;十四是在最欠科 技的地方去支持;十五是在最有积极性的地方先扶持;十六是 到最封闭的地方去开放;十七是到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去宣传) 和“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区域集中、规 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发展思路,围绕全市“五大养 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产业布局,依托区域特色和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根本 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因村选业、因户定项目和宜 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积极 培育高原特色农畜产业、三江精品旅游产业以及民族手工业,努 力实现“七个全部”(饮用水、饮料全部本地化自给,肉类全部 本地化自给,各类蔬菜全部本地化自给,主要瓜果全部本地化 自给,糌粑全部本地化自给,奶油全部本地化自给,蛋类全部 本地化自给)目标。截至目前,昌都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超 万亩,建设规模化葡萄基地种植面积近万亩,创建了三江康巴 大蒜示范基地、索多西辣椒示范基地、特贡蔬菜示范基地等 11个 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强化品牌创建,激发产业活力。按照 “做活、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的目标,不断加大特色农牧业 品牌的创建工作,全力培育和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绿色品牌。截 至目前,昌都市“达美拥”红葡萄酒、“洛宗”糌粑、“卡诺” 圣水、“昌都阿旺绵羊”等系列特色产品已经初具规模,“藏家 牦牛”、“康巴类乌齐”等已经完成商标注册,拥有“拉鲁卡” 苦荞茶、苦荞粉、苦荞面 3个绿色有机认证产品和类乌齐牦牛肉、 八宿荞麦、索多西辣椒酱、盐井葡萄酒等 4个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三是强化龙头培育,提升产业效益。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扶优扶强扶大、多轮驱动”的工作要求,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档次高、规模大、专业性 强的农牧业特色龙头产品,以龙头产品带动农牧业特色产业发 展。截至目前,培育龙头企业 9家,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 122家 实现年产值 7800多万元,带动农户 1万多户,户均增收超过 7000 余元。四是强化科技保障,支撑产业发展。建立了“一个 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一笔经费保障”的工作 机制,不断加大特色产业项目技术服务指导作用,积极与自治 区农科院和四川、云南及援藏省市的合作,加大特色产业研究、 开发和技术指导力度,不断增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和农牧民科 技致富能力。同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加大对农牧 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瞄准靶心,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以促进贫困 区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 条件为主线,以特殊贫困区域为主战场,把地方病重灾区和生 存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地质灾害严重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 人”的贫困群众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头戏”和“牛鼻子”, 遵循扶贫开发区建设“重镇、干线、开阔、开放、搞活、安全”十二 字方针和易地扶贫搬迁“六靠”(靠县城、靠乡镇、靠中心村、靠 景区、靠产业园区、靠交通要道)、“五方便”(方便安置点选点 规划、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公共服务配套、方便群众发展产业、 方便交往交流交融)、“两避让”(避让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 震断裂带)的原则,严格按照“六个结合”(把易地扶贫搬迁 与戍边固疆、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高低海拔实际、防灾减灾 和反分裂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和“八到农家”(水、电、路、讯、 邮政、农家书屋、广播电视、优美环境)和“七新”(规划新、秩 序新、特色新、服务新、管理新、生活新、面貌新)要求,创新搬迁 模式,严格政策标准,突出搬迁后续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 准建设,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坚持 把规划设计摆在首位,积极妥善处理易地搬迁“十个方面”关 系(科学处理好选准搬迁点和搬迁的关系,搬迁可行性和搬迁 的关系,政府动员搬迁和老百姓自愿搬迁的关系,生产方式转 型和搬迁的关系,搬迁群众和留下群众一并富起来的关系,彻 底搬迁和似搬不搬的关系,搬迁和行政区划调整的关系,搬迁 点群众享有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资源 分配的关系,精准扶贫、真正富起来和“五个一批”的关系,乡 村留得住、富得起来和城镇吸引得了、也富得起来的关系),在 规划中注重搬迁安置点与周边环境、建筑风格相融合、相映衬, 突出安置点民房建设充分体现民族特色、民居特点和藏东建筑风 格。新建搬迁房坚持坐北朝南、朝阳采光、宽敞明亮、人畜分离、一 户一厕的建设要求,采取防水、保暖和加固抗震等措施,对民房 外观进行美化处理,整治规范周边建筑物,确保新建安置房达 到了错落有致、安全舒适目标,并按照地震抗震设防分区进行房 屋抗震设计,确保达到抗震设防标准。二是明确搬迁对象。及时 制定出台了《昌都市 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合理提出 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标准,组派市、县、乡、村四级专项工作组走 村入户调研,反复摸底核实搬迁对象实际情况,并对拟搬迁对 象采取“三公示”“二审核”“一公告”制度,有效保证了搬 迁对象合理、准确,做到了应搬迁对象一户不漏、一人不落。三是 创新搬迁模式。紧密结合自然、地理、气候、资源、人文、宗教习惯、 历史沿革等实际,围绕实现搬迁贫困群众“三不愁”“三有” “三保障”和享有稳定的吃、穿、住、行、学、医、养、宗教信仰保障 目标,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创新模式,稳慎采 取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就地重建、改善条件等五种方 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四是突出搬迁后续发展。紧紧围绕“搬得 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 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妥 善解决搬迁群众“三保障”(就医保障、就学保障、社会保障)、 “两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等实际问题,努力 提高搬迁群众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水平,使广大搬迁群众更多 地享有了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利用安置点资源优势,依托迁入地 小城镇、旅游景区、水利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平 台,进一步完善“两扶持”(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扶持)政策, 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发展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开工建设易地扶贫 搬迁安置点 152个,计划搬迁 8162户 3.94万人(其中建档立卡 贫困户 6138户 2.92万人、同步搬迁 2024户 1.02万人)。 (三)整体发力,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一是保护生态, 实现生态富民。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草原监督员招 收工作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制定了《昌都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实施方案》和《昌都市生态脱贫林业管护人员招收方案》,以贫困 人口为工作对象,对原有的护林员进行了重新筛选,将家庭富 裕、在村(居)“两委”担任职务的人员调整出来,尽量把建档 立卡贫困群众吸纳为护林员、监督员、管护员,增加贫困人口收 入,目前已招收护林员 24427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的基础上,将全市 14.15万亩 25度以上的 坡耕地和 1.31万亩 25度以下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地全部纳入退耕 还林还草建设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原奖励补 偿、退牧还草补助政策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脱贫。截 至目前,实施重点区域造林 3.56万亩、退耕还林 9828亩,累计 受益 4550户 22018人。二是固本浚源,加快教育发展。坚持把 教育作为最管用、最有效的扶贫措施,按照“过一核、抓两头、促 中间、问四责、一保障”的总体工作要求,将教育资源重点向贫 困地区倾斜,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化学校 建设和薄弱学校、教学点改造为抓手和突破口,全力改善贫困地 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制定了《昌都市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办法》, 确定每年从财政配套教育资金中拿出 2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资 助资金,同时整合工会、团委、民政、民宗等部门的贫困学生资助 资金进行统一资助,形成了对贫困学生资助的有效合力。目前, 共落实“三包”经费 3.08 亿元、营养餐资金 3291.64万元、偏远 农牧区薄弱学校改造资金 3.7 亿元,资助贫困学生 651人,兑现 资助资金 165.6万元。三是强化保障,力求应兜尽兜。全面启动 了社会兜底对象复核工作,开展了残疾人等级鉴定工作和贫困 人口疾病筛查活动,真正把年老体弱、重度残疾、重病患者、孤寡 老人、孤儿、编外年老僧尼失去劳动能力、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 等弱势群体纳入到社会兜底范畴,做到一户不留、一人不漏、应 兜尽兜。截止目前,共落实城市低保资金 2169万元、农村低保资 金 5795.6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1217.23万元,救助城乡困 难群众 5327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 1661.24万元、临时救助资 金 162.83万元。四是强化培训,实现转移就业。认真落实贫困 家庭子女就读职业教育各项扶持政策,按照“每个贫困家庭至 少有 1人掌握 1项致富本领”的要求,依托“军旅式+协会培 训”工程和“互联网+电商”创业培训,积极开展了种植、养殖、 农畜产品和林下资源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就 业技能,围绕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旅游发展、生产加工、服务 业、商贸业等带动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截至目前,举办农 牧民技能培训班 115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6831人,实现 转移就业 6099人。 二、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自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昌都市委、市政府认真 贯彻落实中央、区党委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到 2020年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按照“六个精准” “五个一批”“八个到位”“六个坚持”的工作要求,以“三 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为目标、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 点、以实施“5+N”措施为抓手、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打破 惯性思维,采取超常规思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 务、靠实工作责任、强化措施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取得了显著成 效。 (一)健全机构,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 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各市(师)级领导为副组长,各县 (区)和市(中、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扶贫开发工 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 了脱贫攻坚巡视调研领导小组和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具体负责 全市脱贫攻坚督导核查工作;成立了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 1个办公室和 11个专项小组,具体负责沟通衔接、督导检查、考 核验收等工作。同时,严格落实“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 干”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市、县、乡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 任书,立下“军令状”,并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终考评,作 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 清晰、条块结合的领导体系和指挥体系,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到 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三不愁”“三有”“三保障”、 与全国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 障。 (二)科学规划,完善脱贫攻坚措施。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 行、规划引领,根据中央、区党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 要求,组织工作组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精心编制了《昌都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脱 贫一批实施方案》等 15个专项方案,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修改 完善,探索提出了“5+N”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制定出台 了《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昌都市贫困 学生资助实施细则》(试行)、《昌都市社会兜底一批指导意见》 (试行)等符合昌都工作实际的易地搬迁、产业发展、教育扶持、 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做到了脱贫攻坚有规划、有目标、有任务、 有措施、有时限、有责任主体。 (三)摸清底数,找准工作目标。按照“摸清底子、瞄准对 象”的工作要求,及时制定出台了《昌都市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 作方案》和《昌都市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卡》,建立了市 (师)级干部包县、县级干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驻村干部入 户调查的工作机制,组派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工作组 深入农牧区一线对全市 17.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再核实、 再对档。识别工作始终按照“六看四访三公二审一告”五步法 (“六看”即:一看粮、二看车和房、三看是否有人得疾病、四看 牛马羊、五看劳动力强不强、六看家中是否有读书郎,“四访” 即:一访地、二访草场、三访虫草收入有多少、四访发展致富愿望 好不好,“三公”即:村级公示、乡级初步公示、审核公示, “二审”即:县(区)、乡(镇)两级审核,“一告”即:县 (区)级公告),坚持“两严一公开”(严格召开村民代表大 会审议评定扶持对象,严把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 关、公告公示关、审查复核关,公开扶持对象筛选审核过程), 做到了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该有的环节一项不落,做到了人有 名、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电子档案、市有平台,准确掌握 了全市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 3.46万户 17.0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 24.95%, 占全区的 28.9%。 (四)保障资金,助推脱贫工作开展。深入研究中央和自治 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政策,准确把握金融贷款主体、财政贴息、 放贷年限、运作模式等政策界限。组建了昌都市扶贫开发投资有 限公司,主动加强与各驻藏驻昌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通过申 请金融机构贴息贷款和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脱贫攻坚资 金筹措渠道。目前,已与农发行西藏分行签订了 60.47 亿元的易 地扶贫搬迁贷款协议,到位贷款资金 18.07 亿元;与农行昌都 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到位产业发展资金 8.4 亿元,整合产 业发展资金 11 亿元。 (五)结对帮扶,聚力脱贫攻坚。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和包 流域、包乡镇、包贫困村、包贫困户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动员社 会各方力量帮助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省级领 导包 2户,市级干部 2 至 3人包 1户,县级干部 10人包 1户, 科级干部 30人包 1户,一般干部 60人包 1户的结对帮扶机制。 自治区 25家单位、46家驻昌各类企业、76家市(中、区)直单位 91家在昌民营企业已经制定了贫困人口结对帮扶计划,形成了 全社会支持脱贫、参与脱贫、结对帮扶的扶贫新格局。 (六)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组建了昌都市“关注精准 扶贫”新闻媒体采风团,建立了“新媒体素材共享”微信群,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设置专题专栏,深入宣传脱贫攻坚工 作的各项政策措施。截至目前,昌都市“关注精准扶贫”新闻媒 体采风团赴基层采访 9批次,在各类媒体播送昌都市脱贫攻坚 新闻报道 1000 余条。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市组织县处级及 以上领导干部深入扶贫结对帮扶联系点开展了精准扶贫政策宣 讲和调研活动,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联系点,带头开展扶贫 政策宣讲,其他市师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截至目前,参 与活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1200多名,开展政策宣讲 500 余场 次,发放《昌都市精准扶贫宣传手册》(藏汉语)2万余册。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昌都贫困人口多、 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致贫原因多、返 贫率高、脱贫难度大的特征。从人口规模上看,全市有贫困户 3.46万户 17.05万人,占全区的 28.9%,占全市农牧民群众的 25.87%,农村贫困发生率为 24.95%。从区域分布上看,全市还 有 1.49万户 10.22万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 “大三岩”片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 制约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还有 1.4万多群众深受大骨节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多种地方病困扰,还有 4.14万户贫 困群众居住在土坯房和危房里,严重影响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亟需改变现状。从扶贫对象上看,由于昌都山高谷深,交通不 便,信息闭塞,开放程度低,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知识水 平较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虫草采挖、传统农牧业、少量运输业 和简单的劳务输出等,加之辖区内优势水电矿产、特色农牧业、 旅游业、民族手工业等资源开发不足,市场发展不够充分,金融 商贸、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能力、吸纳就 业能力不强,群众增收渠道较窄,收入结构较为单一,持续增 收乏力,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细化 工作措施,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圆满完成今年脱贫攻坚任务。一 是重点做好扶贫开发区建设。把扶贫开发区建设作为扶贫开发 工作的重点,加大对各县(区)扶贫开发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力 度,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区建设工作。二是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 迁工作。继续严把选址、规划、建设三关,加大工程质量和安全监 督管理力度,采取挂图作业、倒排工期、设定时间表等方式抢抓 工程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 完成全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贫困群众如期入住。三是着力 抓好产业发展脱贫工作。依托地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围绕 扶贫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及县(区)产业布局,按 照“活、大、特、强、优、精”的产业发展目标,做好特色农牧业规 模化发展。四是认真做好生态补偿脱贫工作。加快护林员招收工 作,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度,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植树造林 工程建设,增加贫困群众现金收入。积极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 等政策,让更多贫困人口享受生态补偿“红利”。五是切实抓 好发展教育脱贫工作。把教育资金、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 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均衡化教育。加 大适龄儿童入学工作力度,抓好贫困学生资助,努力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让贫困学生留得住、学有成、能就业。六是全面做好 社保兜底脱贫工作。认真研究国家和自治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 有关政策、标准,用好相关兜底政策,真正做到一户不留、一人 不漏、应兜尽兜。七是积极做好医疗救助脱贫工作。加大基层医 疗机构和医疗队伍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条件和水平,建立健 全疾病救助制度,对全市疾病人口进行分类,细化具体救助措 施,确保贫困人口病有所医、医有所报,切实解决群众因病致贫 问题。八是全力抓好转移就业脱贫工作。围绕贫困家庭“户户有 门路、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的目标,在抓培训、提技能、促 就业方面下狠功夫,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 位,增加就业渠道。九是精心做好结对帮扶脱贫工作。加大与援 藏省市企业、驻昌部队、驻昌企业、自治区派驻昌都驻村工作队、 市(中、区)直部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沟通衔接力度,积 极调动他们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扎实推进结对帮扶脱贫工 作,凝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霍邱县 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霍邱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 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准,着力精准,扎实推进脱 贫攻坚年度战役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 人员识别实现了从粗到精的转变。全县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建 档立卡对象进行精准核查。今年共退出 18334户、47542 名不够精 准的对象,新增 14765户、40704 名贫困对象,调整面达 32%。 在核查中,坚持把好标准关、程序关和监管关,提高了精准识别 准确率,为扶真贫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共 63730户 126686人,贫困发生率为 8.24%。其中一般贫困户 31100户 、 76392人,分别占总贫困户数和人数的 48.8%、60.3%;低保贫 困户 19771户、36359人,分别占 31.02%、28.7%;五保贫困户 12859户、13935人,分别占 20.18%、11%。二是软件资料实现从 有到优的转变。出台了县、乡、村三级业务管理规范文件;召开两 次大规模的业务培训会;开展两次大规模的督查活动,通过持 续不断的整改,全县脱贫攻坚软件资料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 三是帮扶措施实现从虚到实的转变。完善产业补贴办法。分年度 对 425个村、6.3万贫困户做到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扶持项目、 补贴资金“四落实”。四是配套政策实现了从少到全的转变。结 合省市出台的政策,县财政、交通、水利、农委等部门均出台了针 对性强、可操作强的配套政策。五是攻坚合力实现了从弱到强的 转变。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特色种养业脱贫、乡 村旅游业脱贫等十七个作战部及综合协调、督查检查两个工作组 县、乡、村配齐配强 808 名扶贫工作人员;共组织驻村帮扶工作 队 90支 412人;全县近 3万人参与帮扶;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每 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分析解决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问题。在交通 主干道制作了 9块精准扶贫高架宣传牌。预计全年通过产业、就 业、教育等方式,24400人可实现脱贫。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准谋划 ,以更明晰的思路引领脱贫 一是夯实基础,摸清真情。通过逐户走访、核查信息、完善台 账,目前已确定 12.6万贫困人口。根据上报省、市的“四项清 单”,结合各乡镇脱贫任务情况,县扶贫开发领导组下发文件, 将全年减少贫困人口 3万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开发区, 各乡镇、开发区再将脱贫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户。 二是抓住关键,找准路径。建立并严格执行扶贫对象和需求 清单、扶贫目标和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和脱贫责任清单“四 项清单”制度,绘制脱贫路线图,挂图作战。确定工作重点,实 施十项工程,扎实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兜底扶 贫。加大县级资金配套投入力度,并保持逐年增长。 三是强化保障,压实责任。根据中央和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文 件精神和市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县委县 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邱发〔2016〕9 号);建立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机制;调整充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 导组;增加县扶贫办人员编制;建立乡镇扶贫工作站,配备村级扶 贫专干.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开发区和县水产局签订了脱贫攻 坚责任书。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将驻村 扶贫工作纳入效能考核,并与派出单位绩效挂钩。完善脱贫工作 考核激励机制,对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未 能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实施“一票否决”。此外,还健全扶贫资 金分配、监管和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 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二)精准发力,以更有效的举措推动脱贫 一是产业扶贫工程。立足霍邱实际,按照“重点发展与扶贫 关联度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够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 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果业、光伏扶贫产业等,以产业发展 带动精准扶贫”的要求,编制了霍邱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 贫规划,2016年计划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1.8万人。出台《霍 邱县产业扶贫开发到户补贴指导项目及补助标准清单》,安排专 项资金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快产业扶贫项目的实 施力度,2015年的 20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1000个户用光 伏电站,目前工程形象进度已完成 90%以上,已建成的目前正 在抓紧时间进行并网发电准备工作。2016年安排 70个贫困村建 设 70个村光伏电站、1000个户用光伏电站,招标已结束,即将 开始施工,力争 10月底前建成并网发电。 二是就业扶贫工程。举办全县就业扶贫工程业务培训班,对 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逐一进行核查,截止目前,共摸排就业脱 贫对象 8500 余人。利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 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搭建用工对接平台,对有就业愿望 和能力的未就业劳动者提供 5个以上岗位信息。动员职业中介机 构、行政村或乡村能人介绍或组织贫困劳动者转移就业,按规定 给予职业介绍补贴.。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创 业培训,确保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至少掌握 1项致富技 能。 三是智力扶贫工程。开展扶贫助学工作,确保贫困家庭学生 有学上,截至目前,已发放各类助学资金 1500 余万元,受惠学 生 10342人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心 理健康教育,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保 障他们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全面改薄”机 遇,不断加大对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