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报告
在科学技术时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影响着上层建筑意识形
态的快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
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科学技术时代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卓越工程人才的支撑,但工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也
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开展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高校
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工
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时代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突出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
大学生选择学习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工科类高校成为科学技
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科学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不仅推动教育形式的变化,还影响教育的内
涵和效果,使高校工科教育携带了科学技术自身具有的单一向度、
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特性,深刻影响着工科大学生的
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思想信仰。
(一)思维模式偏于单向度。科技异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
件下,主体的科技活动及科技活动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背离主体
人的需要和目的,成为人难以驾驭的力量,并反过来控制人、
统治人、危害人的特殊现象。科学技术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科学技术以“虚
假”的美好麻痹人类内心的真实需求,使其对科学技术产生情感
依赖,丧失主体性,形成泛机器化倾向。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下,
工科类高校在教育中易形成单向度教育模式,强调实证主义和绝
对真理,忽视辩证思维和现实教育,造成工科大学生的思维模式
也呈现单向度,社会性主体特性和政治性思考能力弱化,对意识
形态边界模糊不清,容易成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
人”。
(二)价值取向扭曲错位。科学技术时代下,资本与科技紧
密绑定,人们崇拜科技,将追逐和消费高科技产品作为人生目标,
以科技产品的占有即资本的占有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
标准。资本主义逻辑影响下的科学技术利用网络等信息手段,传
播“知识创造价值”“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等科技时代下有利于资本
增值和剥削的理论,在社会层面否定“劳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
正确价值理论,影响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大学是学生思想和观念
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单向度思维模式、功利主义思潮和工具
理性价值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不自觉地服从于科技体系所设计
的规则之中,在“信息茧房”价值取向趋于单一,在个体层面发生
了价值扭曲,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产生错位,最终形成了错误的
精致利己主义价值观。
(三)思想信仰动摇西化。随着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
方面,在上层建筑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 xx 学派的重要思想,在哈贝马
斯看来,“作为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一方面为新的、执行
技术使命的、排除实践问题的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它涉及的正
是那些可以潜移默化地腐蚀我们所说的制度框架的发展趋势”。
在科学技术时代,西方凭借先进技术通过网络等科技媒介传播西
方价值观念及文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动摇人们的思想信仰。在
工科类高校中,科学技术不仅是教育工具,也是教育内容,其背
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将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给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
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国家人才培养工作和质量造成了很大冲
击。当前,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易使工科学生丧失思辨能力,价值
观的错位易使其沦为功利主义的傀儡,在接触科学技术所带来的
新事物时,大学生极易成为西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控制的对象,
与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渐行渐远。
二、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的成因
工科大学生出现思维模式偏于单向度、价值取向扭曲错位和
思想信仰西化动摇等问题,除了内在层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成因
存在于外在层面。为此,从学科教育影响、技术时代影响和社会
转型影响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产生的原
因,可以为改进和加强工科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寻找发力点。
(一)工科教育理念片面。当前,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基
础整体较弱,在强调实证主义的工科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不高,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工科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作用不足。
工科类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教育背景及从事的工科研究特
点,易形成科学技术等于“天然合理性”的标准,普遍轻视或者不
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堂内外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
成强大合力,甚至消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第二,思
政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缺失。当
前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性过强,前瞻性较多,与工科大学生的知
识储备、思维特点相差甚远,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匹配度欠佳。
同时,教学形式相对单一、陈旧,与工科大学生大量接受的日新
月异的科学技术教育形成强烈反差,无法激发工科大学生的学习
动力,较难实现学生与理论的共鸣,进而弱化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负效用。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
具有中国传统德育的“教化”色彩,而且包含着“政治核心”精神,
即任何人、任何部门、任何组织都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
理的熏陶。思想和政治教育相统一的传统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发展,但在新时代其惯性的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对个体而言,
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多元化的思潮,在“政治核心”精神教育中成长
的个体在意识层面无法实现思想活跃性和政治专一性的分离,从
而影响了个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
不利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
(二)技术理性思潮和多元意识形态挑战。随着科学技术渗
透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的重构带来了意识形态
领域的多元化现象。第一,媒介大众化导致价值判断单一化。
大学生群体是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主要受众,在“信息风暴”中他们
会不自觉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信息技术,希望用科学技术规避选择
的风险。但是,这种选择权利的让渡也导致了技术对人的控制,
呈现出了个体思辨能力下降和价值观的趋同性发展,加剧思想价
值的片面化。第二,极端功利主义滋长泛滥。在技术的加持下人
们弱化了过程体验,结果导向挤占了过程导向的价值取向,为功
利主义提供了土壤。市场经济中资本自身“物欲”崇拜的特点在科
学技术中被放大,大学生易混淆合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