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5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典型材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5 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典型材料 2025 年以来,XX 镇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部署,紧扣“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治理提效、民生改善”主 线,以“红色引擎”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 “支部强、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的振兴路径。上半年,全 镇 12 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 50 万元,同比增长 42%;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86 万元,同比增长 11.3%;矛盾纠纷调解 成功率达 98.7%,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县第一。 现将有关经验汇报如下: 一、铸魂赋能强根基,让支部“活”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XX 镇党委坚持把“强 支部”作为首要任务,从思想淬炼、组织优化、机制创新三方面 发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思想上“补钙”,变“被动学”为“主动悟”。 针对部分农 村党员存在的“理论学习枯燥”“政策理解模糊”等问题,镇党 委创新推行“田间课堂+院坝会+云端学堂”立体学习模式。例如, 在高岗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把党课搬到地头,结合 “乡村振兴促进法”讲解产业扶持政策,老党员李大爷边听边记: “原来种果树也能享受农机补贴,这课上得实在!”同时,利用 “XX 先锋”微信小程序开设“每日微课堂”,将党的二十大精 神、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拆解为 5 分钟短视频,党员利用劳作间 隙即可完成学习。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216 场, 党员参学率达 98%,3 名党员在全县“乡村振兴知识竞赛”中获 奖。 组织上“强筋”,变“松散型”为“紧密网”。针对流动党员 管理难题,镇党委建立“1+1+N”联系机制——每个村党支部明 确 1 名支委委员联系 10 名左右流动党员,定期通过视频连线、 寄送“红色包裹”(内含党章、家乡发展简报、农技资料)等方 式加强沟通。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陈*,通过视频参加支部会议 时了解到村里正在发展高山云雾茶产业,主动联系外地茶商资源, 促成村里与某茶企签订 500 亩茶叶收购协议。“以前总觉得‘人 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才明白,党员不管走到哪,都得为家乡 出份力。”陈强的感悟,道出了许多流动党员的心声。目前,全 镇 32 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常态化管理,累计为家乡引进项目 7 个、资金 230 万元。 机制上“固本”,变“软约束”为“硬考核”。推行“党员积 分制”管理,将参加学习、服务群众、产业带动等 12 项指标量 化赋分,积分与评优评先、惠民政策挂钩。例如,东溪村党员张 大姐因常年照顾独居老人、参与河道清理,年度积分达 128 分, 被评为“党员示范户”,不仅优先获得村集体大棚种植资格,还 作为代表在镇级“乡村振兴表彰大会”上发言。“积分不是数字 游戏,而是把党员的责任‘晒’在阳光下,让大家知道‘干多干 少不一样’。”镇组织委员刘芳介绍,今年以来,党员主动认领 “微岗位”186 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12 件,群众都说 “党员胸前的党徽更亮了”。 二、产业联建兴乡村,让村民“富”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XX 镇党委坚持“围绕产业建 组织、建强组织促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推动特色产业从“零散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让“土特产” 变成“金招牌”。 选准“赛道”,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XX 镇素有种植 茶叶的传统,但过去因品种杂、加工粗、销路窄,亩均收益不足 3000 元。镇党委牵头成立“茶叶产业党建联盟”,由镇农业服务 中心党支部联合 5 个产茶村党支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开展 品种改良,引进“云抗 10 号”“白叶一号”等优质品种;同时, 党支部领办茶叶合作社,统一采购有机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 品牌包装。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从 2020 年的 1200 亩扩展至 3500 亩,其中核心产区茶叶亩均收益突破 1.2 万元。在高岗村, 党员茶农李大哥牵头成立“XX 香茗”直播团队,通过抖音平台 销售春茶,单场直播销售额达 28 万元,带动 30 余户村民就业。 “以前卖鲜叶要看茶商脸色,现在我们自己当‘老板’,腰杆硬 多了!”李大哥笑着说。 延伸“链条”,让优势产业“接二连三”。针对农产品附加值 低的问题,镇党委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