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为基层减负 给实干赋能”专题党课上
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想以“为基层减负 给实干赋能”为主题,和大家
作一次交流。说实话,选择这个题目,不是心血来潮。上周三,
我带着县委办、督查室的同志跑了三个乡镇、两个社区,和 17
名村(社区)干部、9 名一线工作者面对面聊天。在 XX 镇 XX
村,村支书老周翻着手机给我看:“每天要回复 6 个工作群,早
上 7 点到晚上 10 点,群里消息像潮水一样,有时候半夜还弹出
‘请立即反馈’的通知。”在 XX 街道 XX 社区,网格员小李指
着抽屉里一摞台账说:“光是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民生服务这
三类,就有 23 本台账,其中 12 本是不同部门要求的重复内容,
每个月光整理这些本子就要花 10 天时间。”更让我揪心的是,
在 XX 乡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小王无奈地说:“群众来
办个准生证,需要填 3 张表、跑 2 个部门、盖 4 个章,等材料凑
齐了,往往已经过了最佳办理期。”
这些场景,不是个例,而是基层负担的“缩微镜像”。习近
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
出,“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对我们
XX 县来说,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突破期”“城乡融合加速期”
“民生提质关键期”,无论是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项目建设,还
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都需要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从“痛点在哪里”“症结怎么破”“合力
怎么聚”三个维度,把这个问题理清楚、想明白、干到位。
一、直面痛点,把基层负担的“病灶”找准摸透
基层负担重,不是“感觉累”,而是“真吃苦”;不是“一时
难”,而是“长期困”。要解决问题,首先得把“负担”的表现、
成因弄清楚。结合调研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我梳理了“四多四少”
现象,这些都是基层干部的“心头之痛”。
一是“痕迹多、实效少”,让干部陷入“材料围城”。现在有
些部门,把“留痕”当“政绩”,把“资料”当“成绩”。比如,
有的要求“每次开会必须拍 3 张照片,每张照片要体现不同角
度”;有的规定“走访群众必须填写统一模板,连‘群众表情’
都要备注‘满意/一般/不满意’”;还有的把“台账厚度”等同于
“工作力度”,甚至出现“为了迎检临时补台账”的荒唐事。XX
镇去年迎接某项检查,用了整整 3 天时间“补资料”,村支书带
着两委干部熬夜整理,结果检查组只翻了前 3 本,后面的根本没
看。这种“为留痕而留痕”的做法,不仅消耗了干部精力,更让
群众觉得“干部在做表面文章”。
二是“会议多、落实少”,让干部困在“会海”里。有的部
门开会“求全不求精”,不管事情大小,都要拉上村(社区)干
部“陪会”;有的会议“层层套开”,上午开了县里的会,下午乡
镇接着开,晚上村(社区)还要再开一遍;还有的会议“内容空
泛”,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具体任务、没有时间节点,
干部听了记不住、回去落不了。我粗略算了一下,基层干部平均
每周要开 5-7 次会议,其中至少 2 次是“陪会”,真正能用来抓
落实的时间被压缩了近一半。XX 社区主任跟我说:“有时候一
天开 3 个会,从早开到晚,散会都 8 点多了,回家吃口饭就得赶
去处理群众反映的下水道堵塞问题,哪有时间做深入细致的工
作?”
三是“报表多、共享少”,让干部困在“数据孤岛”。 现在
各部门都建了自己的信息系统,有的要求“每日一报”,有的要
求“即时报送”,但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基层干部不
得不重复录入、多头报送。比如,人口信息,民政部门要、卫健
部门要、社保部门也要,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表格格式;安全隐
患数据,应急管理局要、消防大队要、乡镇安办也要,同样的内
容要填 3 遍。XX 乡统计员小张告诉我,他每天要登录 8 个业务
系统,填报 12 张报表,其中有 7 张报表的内容是重复的,“有时
候输错了数字,还要被多个部门追着改,真是‘按下葫芦浮起
瓢’。”
四是“迎检多、指导少”,让干部困在“应付检查”。有的检
查组“重形式轻内容”,到了基层先看台账厚不厚、资料齐不齐,
再看现场有没有“亮点”、有没有“标语”,很少真正沉下去了解
实际情况;有的检查组“挑刺找茬”,对一些细节问题揪住不放,
比如“台账里少了一个签字”“照片里背景有杂物”,却对群众反
映的“农田灌溉设施损坏”“村道坑洼难行”等问题视而不见;
还有的检查组“临时通知”,让基层来不及准备,只能“临时抱
佛脚”。XX 村去年迎接了 6 次检查,其中有 2 次是“突击检
查”,村干部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扶贫工作,专门打扫卫生、整理
资料,群众调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