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加强党性教育 筑牢新时代党员干
部的精神之基
同志们: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
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加强党性教育不仅是落实新
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关键举措,更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党员干
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今天,我们围绕“加强党性教育”这一主题,
从时代意义、现存问题、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共同探讨如何以高
质量党性教育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深刻认识加强党性教育的重大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
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
深刻变化,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其时代价
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加强党性教育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
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党风政风为
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
险”将长期存在。从近年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一些党员干
部之所以陷入腐败泥潭,根源在于党性修养缺失——有的理想信
念动摇,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口号;有的纪律意识淡薄,把
“权力”当成个人谋私工具;有的宗旨意识弱化,对群众急难
愁盼问题漠不关心。党性教育正是破解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通过系统的理论武装、纪律教育、宗旨教育,能帮助党员干部校
准思想航向、筑牢思想防线,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加强党性教育是锻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关键举措。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
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而“政治过硬”的核心,就是坚强的党性。
从革命战争年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新时
代“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从“一辈
子为民造福”的谷文昌,到“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的黄文秀,
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共同特质,就是具有坚如磐石的党性。当前,
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
治理等领域的新挑战,只有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才能引导党员干
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
治担当,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成为推动事
业发展的“排头兵”。
(三)加强党性教育是应对复杂形势挑战的战略支撑。当前,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
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
时期。从国内看,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卡脖子”难题,民生领域
还有不少短板;从国际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遏制、围堵、
抹黑不断升级,试图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应对这些风险挑战,
根本在于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而党性教育正是凝聚共识、
统一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党性教育,能让全体党员干部深
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
处使”的强大合力,在复杂形势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二、要清醒把握当前党性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性教育,通过开展党的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
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党性教育
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
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当前党性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升。一方面,内容
“泛化”问题突出。部分党性教育课程缺乏精准定位,习惯于
“大水漫灌”:对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机关党员和基层党员、
老党员和年轻党员采用“同一套教材、同一个模式”,没有根据
不同群体的岗位职责、思想困惑、成长需求设计差异化内容。比
如,对基层党员而言,更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实际
工作的党性实践指导,但一些课程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讲解,导
致“学用脱节”。另一方面,内容“滞后”问题明显。有的党性教
育内容未能及时跟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停留在“表面化”,没有结合党的二十大
以来的新部署、新要求(如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全面从严治
党新举措等)更新内容,也没有针对党员干部面临的新困惑(如
如何处理“担当作为”与“严守纪律”的关系、如何应对数字化
转型中的廉政风险等)作出解答,导致教育内容与现实需求“两
张皮”。
(二)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吸引力不足。当前,一些地方和
单位的党性教育仍沿用“念文件、读报纸、听报告”的传统模式,
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难以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一是“单
向灌输”占比过高。不少党性教育课堂上,讲师“照本宣科”,
党员“被动听讲”,缺乏研讨交流、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
环节,导致党员参与度低,“左耳进、右耳出”。二是“红色教育”
形式化。虽然很多地方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但部分
活动流于“打卡式”:党员干部到基地后,简单听讲解、拍照片,
没有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开展深度研讨,没有引导党员反思“自
己与先烈的差距在哪里”“如何传承先烈精神”,导致红色资源的
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三是“数字化”运用不足。当前,短视
频、直播、VR/AR 等新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但一
些党性教育仍对新技术“敬而远之”,线上教育平台内容单一、
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年轻党员“碎片化学习”“沉浸式体验”的
需求。
(三)教育成果的转化运用不够充分。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让党员干部把党性修养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但当前,
部分党性教育存在“学归学、做归做”的问题,教育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未能打通。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转化载体。一些
党组织只注重“学了多少课时、写了多少笔记”,但没有结合党
员干部的岗位职责,设计“党性实践项目”——比如,没有引导
机关党员深入社区解决群众“微心愿”,没有推动企业党员在技
术攻关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导致党性教育停留在“思想层面”,
未能落地为“实践成果”。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当
前对党性教育效果的评价,多以“参与率”“测试分数”等量化
指标为主,很少从“党员作风是否改进、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