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行地区民营企业引才留才的思考
人才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破解民营企业引
才留才难瓶颈,市委政研室(改革办)赴浙江、广东、成渝等地
开展专题调研,梳理分析了其引才留才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
际,提出了工作建议。
一、先行地区的经验做法
先行地区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论是党委政府
还是民企本身,对人才引进工作都有强烈的紧迫感,持续创新引
才举措,主动集聚人才,以人才兴推动企业兴。
(一)强化政策配套,推动引才落实落细。先行地区虽对人
才有天然的虹吸效应,但在民企人才引进上仍持续发力,密集出
台一系列创新性系统性的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坚持产才融合,引导民企引进紧缺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紧密结合当地
产业发展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
态势。比如,重庆市 2020 年出台《关于推进人才工作精准施策
的指导意见》,“一企一策”定向给予资金、科研项目等方面支持
保障,引导企业聚焦“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
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智能产业链吸引优秀人才落户。二是
量化考核指标,压实民企引才主体责任。将民企引才工作与用地、
用能、金融等指标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企业引才积极性。比如,
台州市温岭市把人才创新指数纳入企业“亩均论英雄”绩效评价
体系,其中人才引育、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等指数分别占 10%、
2%、10%,共计 22%权重,为体系内第二大权重,通过科学测
评企业人才创新指数,推动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人才工作先
进企业倾斜。三是落实奖补政策,降低民企引才成本。成本是民
企引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本高,为企
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具有滞后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企引才的积
极性。温州市针对这一问题,于 2018 年出台奖补政策,明确提
出民企每新全职引进 1 名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类人才,按企业
实际研发投入 1:1 比例给予奖励。为提高政策兑现效率,温州市
改进财政体制,采用转移支付方式,将兑现权限下放至县区级,
打通民企引进人才“最后一公里”。
(二)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民企引才渠道。先行地区政府职
能部门积极发挥作用,多举措引导帮助民企“刚柔并济”引才聚
才,以“有解”思维破解民企引才难题。一是积极搭建引才桥梁。
先行地区大多设有人才服务日、服务月,通过举办各类专题活动,
定向为民企招揽人才。比如,重庆市自 2019 年起,连续 4 年举
办民企引才服务月活动,为近万家民企免费提供岗位发布、简历
提取、人才推荐、在线面试、政策查询等引才服务。2022 年服
务月活动期间,组织 2035 家/次川渝企业线上线下参会,提供
1.4 万余个求职岗位,人才需求达 4.7 万余人。二是创新“以才
引才”模式。充分发挥人才带动作用,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
批”的链式效应,把人才“朋友圈”越拓越大。比如,温州市充
分利用温商遍布世界的优势,2019 年成立“以才引才”服务联
盟,聘请 44 名高层次人才为首批“引才大使”,在人才的推荐、
交流和项目申报等过程中提供帮助服务。温州南方游乐设备工程
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大中型游乐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为一体的专
业化企业,通过“以才引才”服务联盟,成功引进全球轻轨大奖
得主,一举突破关键技术,多次获得来自万达、方特等知名游乐
园区的大额订单。三是健全柔性引才机制。探索实施“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以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
为载体,帮助民企深掘人才“蓄水池”,有效解决技术和经营发
展难题。比如,榆林市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鼓励引导规模
以上民企与知名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进知
名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分支机构,加快民企人才孵化基
地建设。2022 年,榆林市柔性引进“候鸟专家”1600 多人,集
聚 2400 多名科技研发活动人员,构建了由 10 名院士、20 名领
军人才、300 名硕博士组成的“123”高端科研人才方阵。
(三)完善评价体系,赋予民企自主权限。先行地区之所以
能将人才评价改革落到实处,正是抓住了“让企业成为人才评价
主体”这一关键,向企业充分放权授权,真正实现让用人者评人,
把民企急需紧缺的人才留住用好。一是推动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
权限。人才管理部门主要履行名额分配、行业监管职责,按照
“谁用谁评价”的原则,将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下放给符合重点
产业发展方向的民企,有效提升人才评价自主性与精准性。比如,
深圳市南山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领航计划”2.0 政策,根据各企
业的经济贡献、承担科技项目、人才规模等因素,分类授权开
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分配名额
自主评价推荐人才,并向区人才工作局申请发放“南山领航卡”,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揽子政策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二是推进企
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方式,向专业
技术人才密集、人事管理规范、有意愿且具备承接能力的民企下
放职称自主评审权,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比如,绍兴市
2021 年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
展的通知》,部署开展民营经济工程技术领域社会化评价试点工
作。今年 3 月,绍兴市进一步出台《民营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
称采认试点方案》,探索开展企业职称任职资格采认模式,从电
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的民企中遴选若
干试点单位,支持其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自主评价,评价结果作为
直接认定为对应专业中、初级职称的依据,促进企业专业技术人
员评用结合、以用促评。
(四)强化正向激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先行地区在人才
激励方面更加关注激励对象的差异化需求,综合运用绩效激励、
个税激励、股权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引导民企构建
充分体现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让人才获得更多真金白银的回报,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一
是拓展“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方式。在加大对优秀民企人才奖
补力度的同时,不断强化使命激励、贡献激励,增强人才的获
得感参与感。比如,东莞市民营经济占市场主体 95%以上,为吸
引留住更多产业链创新链环节的关键人才,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务
实管用的激励措施。对“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的骨干人才,由市
财政按其上年度所缴纳工薪收入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 80%
标准(最高 100 万元)奖励至个人;设立“产业创新人才奖”,
对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予以
专项奖励;每年从企业中选拔 100 名优秀高技能人才,授予东莞
市“首席技师”称号;向作出突出贡献的民企家授予“东莞市非
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