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优化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的 调研与思考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就业问题,狠抓人力资源培育、 引进、管理服务工作,为打造“一都四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现状, 更好助推全市重点企业发展,3 月下旬,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 先后赴商州、洛南、商洛高新区和商洛经开区,深入中泰材料、 众合森工智能家居、香菊药业等 9 个重点企业和 2 个人力资源机 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对口协商等方式认真 开展了专题调研协商活动,收集有关意见建议 27 条,形成了保 障企业用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与合力。现将有关情况报告 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就业保障工作作为加强群众服务 保障、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 程,积极贯彻落实各项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举措,抓早动快、提前 部署,突出服务先行理念,建立企业用工平台和人力资源信息平 台,市、县(区)“春风行动”线上线下两开花,有效发挥了人 力资源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保障了全市重 点企业用工。 (一)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人社等部门主动加强人力资源服 务管理,补齐就业服务体制机制短板,成立“人社服务进企业” 工作专班,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企业用工的通知》等一系 列意见办法,建立重点用工常态化监测机制和缺工快速响应机制, 动态掌握重点企业经营现状、用工规模、用工形式、员工结构、 参保情况、薪资待遇、发展瓶颈等情况,助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 管理工作进一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就业服务工作覆盖面逐步拓宽, 通过加强市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零工市场管理,整合就业、招 工讯息同步上传信息平台等方式,实现动态化监测、针对性引导, 进一步平衡就业市场供需,有效减轻了“用工荒”现象。常态化 组织开展劳务培训,围绕园区重点产业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定岗、定向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18 万人次,精准提升就业技能。 (三)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一个企业、一名专员、一份档 案”工作机制逐渐完善,明确专人服务、专人对接,加强人社部 门与企业间主动联系,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精准高效及时了 解企业诉求,解决实际难题。人力资源服务重心由“重点企业” 向“园区企业”扩散、服务窗口由“线下多点分散”向“线上线 下集中”靠拢、服务方式由传统的“依靠申请”向“主动介入” 转变,有效保障了企业用工需求、有序落实了惠企利企政策。 (四)企业经营更加规范。我市一些重点企业将打造素质过 硬人才队伍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以“人”为重 要着力点,规范薪酬管理、科学职业规划、打造舒适环境,让员 工甘于、乐于、安于留下。众合森工为员工制定了从初级工到专 家,从员工到项目经理,从专员到总经理,从培训师到商学院院 长的四条通道、五级职业发展蓝图;中泰材料为技术人员提供新 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科研配套设施,免费四餐、独立住宿、探 亲假等生活保障等,有效增强了存量人才的进取积极性和信心, 提升了企业声誉和就业吸引力。 (五)就业引才成效明显。培育、引进并举,人力资源服务 机构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通过畅通招聘求职信息发布渠道、举 办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鼓励开展校企劳务协作等多途径搭建供 需平台,拓宽企业招聘渠道和招工匹配效率,全市现有各类人力 资源服务机构 134 家,累计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 230 场次, 提供就业岗位 9.5 万个,帮助 148 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 3390 人, 企业用工需求、群众就业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 (六)发展环境稳步向好。人社、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 和本地院校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强,定期召开就业工作联席座谈会, 充分发挥职能,积极主动作为,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 平,多措并举,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应届毕业生招聘、劳务培训就业、转移就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企业主、就业人员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全市就业形势稳中 有进、稳步向好。 二、困难与问题 我市人力资源服务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调研和实际来看, 仍然存在着劳务供需不匹配、政策落实有空间、服务保障待提升 等问题。 (一)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当前生产状况下,我市企业用工 方面“两组矛盾”仍然突出,即企业人才结构性需求与对应的人 力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高技能人才、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引进需 求与地域性低标准薪酬之间的矛盾。“招工难”实际上并非无人 可招,而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工人难招。技术技能型工人是 企业生产的一线力量,技术岗位需求增多,招工素质要求提高, 缺乏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力就业环境受限,且在年龄、体力上无 优势,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同时,劳动力资源尤其是管理型 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就业上选择余地较大,本地企业与毗邻的西 安等地区企业相比,待遇低,劳动强度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 管理尚不规范,在招工上逐渐失去主动权。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从调研看,我市规上企业不同 程度存在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判断力,大胆突破、敢于竞争的 创新力,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文化力,保证质量、诚实守信的 亲和力不够等问题,尤其是企业具备创新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 人才不够,“普通劳动力-技术工人-技能人才”系统动态的人才 培养机制缺失,企业文化建设还显滞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掣 肘了企业长足发展、突破发展。 (三)企业自身吸引力不强。受客观经济环境影响,市域规 上企业效益不够乐观,导致用工需求数量减少,客观上就业吸引 力不足。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周期性、订单不稳定等因素,用工短 期化,稳定性不够,导致留人难。部分企业生活区设施配备不齐 全,且距离城区较远,员工购物、娱乐、教育等需求难以得到满 足;一线研发人员和技能工的招引依赖人才引进,与科研院所和 高校联动不足,缺乏稳定的人才供给来源;人才招、用、留制度 机制不完善,企业招才引智的策略粗放,难以招留迫切需要的对 口人才,“人”与“岗”错位现象仍然突出,导致员工对企业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劳动力流动性较大。 (四)政策落实有空间。公益性岗位、一次性就业帮扶补贴 等就业创业政策资金投入不够,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落实不顺畅, 招工吸引力不足;部分重点企业扶持受限,因吸纳困难群众较少、 社会保险缴纳不到位等问题,未能充分享受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