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国资委大型资产
租赁合同管理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组织召开这次大型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座谈会,主
题鲜明、意义重大。刚才,相关科室的同志分析了当前工作中
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潜在风险,市属*集团、*公司等单位的负责
同志也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经验、剖析了挑战、提出了对
策,讲得都很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型资产租赁,作为盘活存量
资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路
径,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权益与安全,关系到市
属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更关系到我市整体的营
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局。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加
强大型资产租赁合同管理,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着力破
解的一项关键课题。下面,我结合大家的发言和前期的调研思
考,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精准把握资产租赁的战略定位
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型资产租赁管理工作
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不仅仅是一项日常的经营管理
活动,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
化国有资本布局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当前,我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
期。一方面,我们拥有体量庞大的国有存量资产,这是一笔沉
睡的宝贵资源。根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9月,市属企业旗下可
供租赁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总价值超过了3000亿元,涵盖了工业
厂房、商业地产、仓储物流、办公楼宇等多种业态。这为我
们“筑巢引凤”、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理空间载体。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资产的盘活效率和
创收能力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数据显示,目前我们整体的已
租赁资产比例约为65%,部分资产甚至长期闲置,距离我们
为2025年度设定的40亿元租赁总收入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这
些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能力与新
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一些单位仍然存在“重持
有、轻运营”,“重出租、轻管理”的惯性思维,对资产的战
略价值挖掘不够,对租赁合同的风险把控不严,对市场的动态
变化反应不敏。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造成国
有资产的“跑冒滴漏”,更会错失宝贵的市场机遇,拖累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因此,各单位必须彻底摒弃“坐地
收租”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以经营的理念管资产、以市场
的逻辑谋发展”的新思维,将大型资产租赁工作置于服务全市
发展大局、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
谋划和推进。
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构建风险防控的坚固防线
刚才会上通报的共性问题和潜在风险点,触及了我们工作的
痛点和难点,必须引起高度警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国有
企业行稳致远的生命线。在大型资产租赁领域,风险防控体系
的建设尤为关键。结合日常监管和外部案例,当前我们面临的
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合同管理的法律合规风险。一些租赁合同文本不规
范、权责界定模糊,对违约责任、续租条件、资产维护、不可
抗力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为后续的履约纠纷埋下了隐患。更
有甚者,存在绕过公开招租程序、违规审批、签订“阴阳合
同”等现象,不仅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更触及了廉政红
线,法律风险极高。第二,是承租方的信用履约风险。这是租
赁业务最核心的风险之一。由于前期对承租方的资信调查不深
入、不全面,对其实际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评估不足,导致在
经济下行周期中,部分承租方经营困难,出现租金拖欠、中途
退租甚至“跑路”的情况,给我们的资产收益和后续处置带来
极大被动。特别是对于一些租赁周期长、涉及金额大的合
同,承租方的信用风险一旦爆发,将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
失。第三,是资产价值的动态波动风险。租赁标的物的价值并
非一成不变。市场行情的变化、区域规划的调整、资产本身的
折旧老化、维护保养的缺失等因素,都会导致资产价值的波
动。第四,是运营过程的操作管理风险。这类风险体现在工作
流程的各个环节。例如,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对租赁项目的
市场前景、收益预期缺乏科学测算;资产台账管理混乱,底数
不清、状况不明;租后监管缺失,“一租了之”,对承租方的
经营活动、安全生产、环保状况等缺乏有效监督,一旦出现安
全事故或环保问题,国有企业作为业主方往往需要承担连带责
任。针对上述风险,必须建立一套“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
后处置”的全链条、闭环式风险防控体系。事前,要筑牢“防